2006年的内蒙古自治区“两会”,为群众办“六件实事”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的自治区“两会”,在承诺的“六件实事”全部兑现后,自治区政府再次承诺,要为困难群众办“七件实事”。事实上,“十五”以来,内蒙古已经累计投入关注民生资金373亿元,其中2006年投入81亿元。在落实“七件实事”的基础上,今年,自治区还将投入百亿元,实施“十项民生工程”,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
庞大的财政投入必将带来百姓生活的全新变化。
公共财政阳光照耀农村牧区
从新型合作医疗的试点推广到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从逐年加大的公路、水利、农牧区电网建设,到农村中小学生学杂费、书本费的减免,投入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扩大,成为自治区关注民生的最大特色。2007年,“十项民生工程”中涉及农村和农牧民的就有5项:
解读一: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工程
入夏以来,一有空闲,包头市九原区沙尔沁镇的农民就会成堆地聚在村里的文化室,上网查看果菜销售信息。自从去年村里通了互联网,农闲时节的村民不像以前没事就打麻将了,而是“史无前例”地迷上了上网。沙尔沁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得益于自治区财政的支持。2006年,自治区财政下拨支农支牧资金87亿元,为1.6万户农牧民通了电、350个村通了公路,部分村庄还通了互联网。
但是,并非所有的农牧民都像沙尔沁的农民一样幸运,至今,内蒙古仍有766个嘎查村未通公路,有14万户农牧民未通电。所以,2007年,自治区计划再次投资,实现60个苏木乡镇通油路,300个嘎查村通公路,使苏木乡镇通油路率达到82%,嘎查村通公路率达到96%;还要解决60万农村牧区人口的饮水问题。而且,今后每年解决7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2万户农牧民的用电问题。按照这样的规划,到2010年,14万户未通电农牧民就能全部用上电,1800个村嘎查可以和沙尔沁的农民一样打电话、上互联网。
解读二:扶贫开发工程
2004年,商都县农民马英从贫困山区搬到县城附近的移民新村,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脱贫致富。但是,全区仍有100万贫困人口,解决农村牧区的贫困人口的脱贫任重而道远。2007年,自治区将投入扶贫资金10亿元,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扶持15万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全区计划安排40个旗县移民扩镇项目,每个项目点约搬迁移民100户、400人,两年计划安置贫困人口1.6万人。
解读三:农民工转移和维权工程
今年,全区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要突破200万人。如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自治区将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全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和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解读四:农村牧区社会救助工程
2006年,每人每天1元钱,解决20万特困农牧民的生活问题。今年,自治区的补助提高到了1.2元,保障面也将扩大到60万人以上。自治区将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在农村牧区兴办敬老院等社会救助机构,组织实施“明天计划”和“蓝天计划”,惠及更多的农村牧区孤残儿童。
解读五:农村牧区广电事业建设工程
解决农牧民看电视难的问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齐心协力。2007———2008年,国家计划安排1.5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农村牧区广电事业建设。到“十一五”末,我区农牧民就能够收看到2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电视节目,收听到1套中央和2套自治区广播节目。
让群众梦想成真
现在,内蒙古很多困难群众,从读书到就业,从看病到住房,都能享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解读六:教育资助工程
2006年8月20日,阿左旗乌力吉苏木贫困牧民吉仁太的女儿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正当他为女儿的学费发愁时,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为他送去了2000元钱。手捧学费,这位朴实的牧民感激的泪流满面。2006年,全区为1万多名家庭困难的大学生发放助学贷款近7000万元,通过各类教育资助,或以助学金、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贴息等形式,筹措资金6500万元,资助大学生和职业院校学生5.4万人。
但是,由于经费有限,至今,全区仍然有100万中小学生教科书费、58万名中小学生学杂费、61万名中小学生补助公用经费和32万名中小学寄宿生补助经费没有解决。今年,全区计划安排8.4亿元资金,提高47.8万名寄宿制贫困初中生、小学生的补助标准,力争使210万名中小学生当年受益。还将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助学金标准,使扶助面达到20%。
解读七:城乡医疗保障工程
“今年5月,我的冠心病犯了,住进了九原区扶贫医院。住院花了3600多元,这个窗口把钱交了,隔壁的窗口就把报销的1056元给我了。”包头市九原区萨木佳镇的梦兰英说:“加入合作医疗,觉得心里踏实了。”自从合作医疗试点推广以来,农村牧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明显减少。
今年,自治区将投资5.6亿元用于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房屋、设备和人员队伍建设,在95个旗县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农牧民参合率力争达到85%以上。还将加快构建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将开设济困病房和门诊,困难的群众免收挂号费,减免10%以上药费和20%以上大型设备检查费。
解读八: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工程
“政府免费为咱们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服务,让我们心里感到一种从没有过的踏实和轻松。”2006年3月18日,阿拉善盟下岗职工张爱国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在盟里举办的“春风行动”送岗位招聘大会上填写了求职申请表。没想到,3天后就接到了一家用人企业的应聘通知,并很快成为了这家企业的一名员工。像张爱国一样,全区许多失业人员在2006年通过就业部门举办的“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活动周”、“大中专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中,最终实现了就业再就业。
今年,全区要通过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重点做好困难群体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全年力争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确保有就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解读九:提高城镇社会保障水平工程
2007年6月5日一早,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回民办事处的马俊芳就到银行领取这个月的低保金。全家四口人,她每月能领600多元的生活费,今年,又多了80元,基本可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2007年,自治区将城镇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了20元,对马俊芳来说,增加的80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扩大覆盖面,提高标准是城镇低保今年的重点工作。做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尤其做好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覆盖人数较多的社会保障体系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的目标。
解读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工程
2007年4月,家住大召附近的赵丽霞终于告别了18平方米的小平房,住进了50平方米的新楼房。但是,在我区,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8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仍有86945户,全部解决这部分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需要投入资金总额6.5亿元。只能逐步解决。今年,各级财政预算安排1亿元左右资金,将新建廉租房4.1万平方米,以后每年将安排1亿多元的规模,力争到2010年末,全部解决城镇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的住房困难。
“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为民办实事、“十项民生工程”可以改善部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仍然有很多的困难弱势群体需要帮扶,关注民生应该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各级政府长期的工作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