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盟近年来大力实施“商标富农”战略,使“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商标+订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新模式。截至6月10日,该盟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99家,年销售收入达26亿多元;有110万农牧民加入到产业化经营的链条之中。
兴安盟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牧民商标意识薄弱,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经营中“打游击”,“有产品,没牌子”,好东西卖不上好价钱的状况,专门制定了《兴安盟农副产品商标发展规划》和《知名商标认定管理办法》。他们与农业等有关部门建立起定期会商机制,协助旗县市政府设立注册商标示范乡(村),在农副产品商标注册、保护上形成了合力。通过印发宣传资料、田间现场咨询、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推动农副产品商标“上山下乡”,提高了农民的商标意识。到今年5月,兴安盟注册商标已发展到220件,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协会及其他经济组织注册集体商标、绿色特色农副产品商标86件,有15件商标列入自治区“十一五”商标战略发展规划。
兴安盟还通过实施“一地一策”,为农牧民提供了个性化差异服务,使一批绿色、特色农副产品由“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他们把各旗县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一定规模和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作为申请注册集体商标的重点。科右前旗俄体办事处北部农区土豆种植面积广,为淀粉产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在工商部门的帮助下,该乡成功注册了“俄体”商标。目前,这里规模较大的粉房已发展到100多家,年产绿色淀粉产品800多万公斤,产品远销北京、深圳、长春、满洲里等地。突泉县溪柳乡紫皮蒜远近闻名。当地工商部门派工作人员帮助该乡注册了“溪柳”商标,使紫皮蒜身价倍增,远销到北京、吉林、辽宁等地区,每亩纯收入达7000元,农民增收210万元。村民涂国华深有感触地说:“前几年没注册商标的时候,我到突泉县城去卖大蒜,一百头曾卖过5毛钱!现在大蒜一上市,几天时间就被抢购一空,一百头最高卖到30元!”
兴安盟还以品牌推动农业发展,横向拓宽产业面,纵向延伸产业链,实现了“注册一件商标,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方百姓”和“龙头兴产业、产业带基地、基地富农户”的良性循环。内蒙古大民种业有限公司1994年在当地工商部门的帮助下注册了“大民”商标。十几年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在北京、吉林、辽宁、海南和自治区设立了5个科研基地,并迈进了“中国种业50强”行列。“大民”牌种子推广到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受益农民达510万人(次),纯增经济效益80多亿元,“大民”商标已经成为内蒙古著名商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