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返回首页
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生态文明
 
来源:   2007-12-19 14:57 打印本页】  【字体:  
    节能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资源相对富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是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是国家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正处在加速推进阶段,消费规模不断扩大,能源消耗强度高,主要污染物排放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面临着发展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内蒙古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成立了以自治区主席任组长的自治区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了我区“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节能减排工作管理,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全区节能减排工作取得较大进展。根据国家下达我区的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和我区“十一五”规划纲要,到2010年,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1.86吨标准煤,比“十五”末降低25%,年均下将5.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140万吨以内,削减率为3.8%,年均减少0.79%;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27.7万吨以内,削减率6.7%,年均减少1.4%。

  2006年,全区万元GDP能耗2.413吨标煤,比上一年下降2.5%,降低率居全国22位(由低到高);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5.37吨标煤,下降5.2%,降低率居全国18位(由低到高)。2007年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0.57%;化学需氧量同比下降2.2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呈现出“双降”态势,主要污染物排放只增不减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扭转。

  我区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一是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节能减排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推动了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制定了自治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截止到今年9月底,我区共关闭小煤矿1524余处,淘汰产能5360万吨;共关停10万千瓦及以下小火电机组50台,总装机容量103.2万千瓦;清理关闭小电石、小铁合金企业64户,淘汰产能76万吨;淘汰小炼钢、小水泥产能分别为468.6万吨和196万吨;全部淘汰土焦、改良焦企业和年产20万吨以下的机焦企业共计226户,淘汰产能550万吨;三是全面落实国家电价调控政策,我区自2007年1月1日起取消了对高耗能企业的全部优惠电价政策,企业自备电厂电量系统备用费和政府性基金也进行调整;四是加强了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对国家、自治区级85户重点用能企业签订了“十一五”节能目标责任状,清理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在建项目;五是加快推进节能减排项目建设,全区7个新建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赤峰等13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呼和浩特8个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得到批复,并开工建设。重点流域河流水污染防治得到加强,请洁生产项目大范围启动,3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六是管理制度和监督体系建立完善,建立了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度、节能减排指标公告制度。

  2006年以来,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各项措施正在发挥作用。但从今年全年的情况看、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能耗方面:一是受市场需求拉动,高耗能产品产量增长仍然较快。二是近几年我区新建设的电力、电解铝和铜、铅、锌冶炼等高耗能项目陆续投产,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能耗的增长。在减排方面,一是对污水处理项目的建设减半收费、用电优惠、提高处理费用标准等政策落实较慢,直接影响了减排进度;二是上半年已超额完成全年的小火电关停目标,下半年依靠火电减排二氧化硫的余地很小,减排难度很大。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按照十七大部署,我区要进一步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一把手负责原则,继续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制度,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进一步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进一步分解落实水泥、焦碳、电石、铁合金、平板玻璃和钢铁等高耗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并逐级分解到旗县和企业。

  三是加快节能减排技术开发和推广,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加快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培育节能服务市场,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重点支持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推动节能产业市场化。

  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重点在粉煤灰、煤矸石等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出台相关的管理方法。组织开展大宗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工业放散气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工业废水(液)综合利用工程建设。

  六是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加大建筑、交通、商业、农牧、政府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力度;加快燃气、乙醇汽油等新型燃料的推广应用;推广农牧业采用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推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电互补系统的应用,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强化政府节能采购,重点实施建筑物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

  七是注重用法律手段促进节能减排,加强执法检查、舆论宣传、社会监督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联合执法检查力度,严肃处埋一批严重违反节能减排法律法规的典型案件,对顶风违纪的地区和企业要严肃查赴。

  八是进一步加大对节能减排宣传力度,倡导全民积极参与、全社会共同行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部门联合行动、全社会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努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良好社会氛围。

  九是进一步完善体制和政策保障体系,运用国家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政策、手段,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

  十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的投入,各级财政通过增加转移支付等方式,对因淘汰落后产能财政收入减少的地区给予适当支持和适度补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重点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企业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我们建议:

  一是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不仅对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今后十几年,在我国抓好和用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机遇期过程中,将始终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

  三是依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治理生态环境。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搞好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坚持“区域限批”制度,推动实施战略环评,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

  四是调整经济结构、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

  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益。

  六是创建生态省(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工业园区、试点城市,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省(区)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生态或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生态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七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绿色GDP)。GDP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不反应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障碍,但是,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立即开始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试验,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

  八是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指标与领导政绩考核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对那种违背科学发展观,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图一时政绩和短期利益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

  九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国家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信贷、保险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十是倡导环保公众参与和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共、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关闭此页】编辑: 景海风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