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岁末时,回顾2007年,有太多的记忆让我们难忘。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元旦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将按照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2007年成为了真正的“民生年”。我们谨以此篇梳理出这一年影响民生的大事,从这些民生变化,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中国改革的脉搏、发展的心跳。
  返回首页
乌兰察布市为建设和谐社会构筑城乡救助体系
 
来源:   2007-12-20 11:23 打印本页】  【字体:  
 

  “财政再困难,我们也绝不让一位困难群众过不下去。”乌兰察布市市委书记吴永新这番话,不啻是一个郑重的承诺,也表达了乌兰察布市委、市政府全力解决群众困难的决心。

  2005年以来,乌兰察布市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2%,全面构建城乡救助体系,满足了低保对象、特殊困难群体在“吃、穿、医、学”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同时,努力解决了困难群众在就业、技能培训、司法援助等方面的困难,把党的温暖送到每一位困难群众的身边。

  城市救助———困难市民的“及时雨”   

  2006年,乌兰察布市为7万贫困市民发放低保金8225万元。这维系着千家万户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的低保金,成为城市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低保人员人均补差额也由2003年的每月34元增加到97.7元,实现了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应保尽保。

  解决了市民的温饱,还要让他们病有所医,居有所住。2006年,乌兰察布市在集宁、丰镇等4个旗县市区城镇设立了4所医疗救助定点医院。救助起付线为1000元,最高5000元,有549人得到医疗救助,财政支付救助资金70万元。对低保家庭中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除减免学杂费外,当年考上大学的学生,给予600元至1500元的救助。去年该市有1932名贫困大学生接受救助款65.08万元。2006年,乌兰察布市将480多套廉租房租给了低收入家庭,相应发放了租房补贴,对全市低保对象人均发放冬季取暖费60元。从2004年到2006年,该市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546件……

  开展以“扶危济困”为主题的经常性社会救助活动,让爱心在乌兰察布大地上源源不断地流淌。2006年,乌兰察布市在自治区率先开展了贫困家庭残疾儿童免费手术康复计划,为258名患儿实施手术;配合“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为1672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启动实施“贫困家庭残疾儿童手术康复计划”,截至今年5月,为376名残疾儿童实施手术,市财政为此支出800万元;对全市近9000名老复员军人、老红军、抗日老战士、伤残军人等大幅度提高抚恤标准,提高幅度在18%———30%之间;对没有生活收入的建国前入党的老党员给予生活补贴,每月人均50元。各级财政还拿出400万元,对城镇5000个特困户、农村牧区15000个特困户给予冬季生活补贴。

  扶持再就业———为失业人员撑起一片蓝天

  据统计,2006年化德县的羊驼绒服装产业共安置就业人员1.6万余人,职工年均收入8000元。集宁区皮件行业聚集了3万多从业人员,人均每月收入600多元。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市民实施常年救助,对生活陷入暂时困难的市民实施临时性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帮助他们重新就业。这是乌兰察布市城乡救助体系的一大特色。

  2004年以来,全市扶持和帮助38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为8568名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1300万元;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36384人;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的下岗失业人员分别达到10549人、8566人和36384人;保证1024户“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有1人就业。

  2006年,乌兰察布市投入担保基金800万元,为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360.5万元,扶持和帮助359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自主创业。截至5月,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13.26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17.13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8.69万人。企业下岗职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农村救助———为贫困农民“雪中送炭”   

  过去,在乌兰察布市的农村,农民常有看不起病,住不起院,小病忍,大病扛的情况出现。据统计,在2003年,因看病返贫的农民高达60%。为解决这一难题,从2004年起,乌兰察布市率先对农村牧区特困户全面进行大病医疗救助。仅2006年,乌兰察布市救助12946人(次),资助特困户参加合作医疗11808人(次),共发放救助金172.7万元。在集宁、丰镇、察右后旗、商都4个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旗县区市,参保农牧民总数达39万人,参合率76.6%。全市共审批发放大病医疗救助金194.87万元,16.6万名贫困农牧民得到了医疗救助。

  去年,乌兰察布市在全区率先启动了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投入低保金2142万元,全市近6万农牧民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每人每年拿到了360元生活救助金。全市农村“五保户”供养支出达2000多万元,实现了对全市2.9万名五保人员的应保尽保。通过改善集中供养条件,使全市敬老院供养人数由过去的12000人提高到28000人。“五保户”分散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800元,集中供养标准为每人每年1200元。如今,关爱与温暖成为乌兰察布市的主题,它让每一位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关闭此页】编辑: 海艳丽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