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林梅
来源: 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    2008-01-21

女农民经纪人的情怀

——记呼和浩特市武川县可镇三圣太村邢林梅

  武川县可镇圣丰绿色农产品种植产业协会,成立于2006年春,协会会长邢林梅。协会的业务范围很广,为协会会员及周边地区的农民提供产前、产中的技术服务,产后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并负责提供信息传递、中介服务等活动。该协会所在地是武川县马铃薯种植主产区,是市级新农村未示范点,产区覆盖11个自然村,302户,1290人,耕地面积23400亩,其中水地4380亩,机电井17眼,养殖奶牛、肉羊达3000头(只),有马铃薯储窖190个,储量可达20万斤。协会成立以来,聘请内蒙古农科院妥德宏教授为基地测土20份,并制定配方施肥方案;聘请中国农村专家石尚柏博士、内蒙古农科院邓忠泉教授及县农业局技术员对协会会员进行培训指导,协会带头种植设垄全程机械化作业马铃薯实验田,搞微型薯种植示范基地,协会还拓宽销售渠道,将马铃薯销往天津、山东、河南、北京等地,使会员农民增产又增收。

  1981年,可镇三圣太村的邢林梅高中毕业回乡务农,由于家乡的土地贫瘠、肥料单一、土豆品种未改良,收成差,加之销路不畅,忙碌了一年,收入微薄。为了贴补家用,她拖人在呼和浩特市的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了一份给工人做饭的营生,一次,公司要购买几千斤土豆食用,没有门路,她主动提出帮忙,当下领着公司的人跑了家乡的几个村,问题解决了。这次经历让她意识到:不是农民不会种地,种地就要掌握市场行情,种植要上规模、出精品、找销路。第二年,她毅然放弃打工,回家后说服家里人,把土豆的种植面积从原来的5亩扩大到20亩,这个举动让村里人颇为吃惊,随后只要有空儿,她就骑上自行车跑20里路听取县科技人员讲授马铃薯选种、栽培、施肥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等知识讲座,还购买了许多关于科技种植方面的书籍,这样一来,她与当地农业部门、科技局的技术人员经常联系,熟识了,技术人员也隔三差五的到她家田间地头指导帮忙。秋后她又主动与几个建筑公司联系,除了把自家的土豆销售一空,还帮助乡亲们出售了不少土豆,借此她赚得了第一笔“巨款”。村民纷纷效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成了名副其实的“土豆村”。土豆种的多,销售自然成了大问题,为了加强同外地商贩的联系,邢林梅可没少动脑子,她不仅信誉好,而且服务周到,她在自家院里收拾了几间干净房屋,方便了远途和商的住宿,客户什么时间要货,她就到周围村庄积极组织货源,中间充当担保人,保质保量。每年经她手发往山东、河南、天津省市的土豆达2900多吨,收入两三万,随着业务量的增加,邢林梅成了远近闻名的女经纪人。

  由于市场经济的调节,农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确保种植土豆有持久的经济效益,她接受了中加小农户适应全球市场项目的培训,并多次到四川、山东、浙江、北京等地参观、考察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并且认准了种植销售马铃薯这一事业。独特的自然条件使武川马铃薯独具特色,以其色鲜味美在全国各地久负盛名。但是,考虑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加之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制约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销售零乱无序,缺乏整体竞争力,而且农民缺乏统一的组织,产品质量没保证,随行就市,即使是丰年也是增产难增收,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邢林梅联合了二十户农民,于2006年4月成立了“圣丰”绿色农产品种植协会,建立了500亩土豆示范实验基地,协会聘请内蒙古农科院技术人员对实验田的土壤进行测试,推广配方施肥和常规划施肥对比田、起垅机械化耕作示范田。协会自成立之日起,就制定了长远的发展思路和当年的发展计划: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质量为根本,依据科学技术,实施品牌战略,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展绿色农产品,并农步开发有机农产品,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圣丰”协会为了生产出高标准的马铃薯,连续二年聘请内蒙古农科院妥德宏教授为基地测土20份,并制定配方施肥方案;聘请中国农业专家石尚柏博士、内蒙古农科员院邓忠泉教授和县农牧业局技术员,先后对基地农户、协会会员进行了马铃薯选种、晒种、催芽、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培训达480人(次),其中参加培训妇女168人(次),协会搞了20亩高垄全程机械化作业马铃薯实验田,每亩增产800斤,增收6000元。为了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基地大搞示范户种植:高垄马铃薯发展成2000亩,原种基地100亩,微型薯基地100亩,多种化肥使用试验田180亩,还有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的专用薯实验田50亩。这些示范田、试验田分别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起到了示范作用,带动了132户农民加入了协会,协会现有会员199户,396人,其中有妇女168人。为了帮助会员提高收入,协会多方拓宽销售渠道,并于2006年10月份与北京小汤山特茉基地签订了订货合同,每月为小汤山公司提供协会生产的无公害马铃薯30吨,进入“家乐福”超市,成为“家乐福”质量体系的马铃薯供应商。基地建设和协会成立,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并接受科学种田的好处,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邢林梅在短短几年内,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机具一应俱全,电视、电视、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也都搬进了家门,还添置了电脑,配备了手机,也门干活骑的是摩托。协会在得到基地农民支持配合的过程中,促进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繁荣,也由此获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被评委武川县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作为协会的负责人,邢林梅也先后被评区、市、县级“双学双比”女能手;新农村建设、科技致富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用科技知识富裕起来的邢林梅丝毫没有放松对女儿们的教育,论忙闲她都要看科技书、读科技报,在她的影响下,两个女儿学习非常努力,大女儿大学毕业刚工作二女儿也在读大三。邢林梅自豪的说:“我今年的收获也很大,协会建的基地成为北京天安农业发展公司的外联农产品发展基地;还签订了700多亩土豆供销合同,农户每斤土豆要比市场价多卖1角多钱,常年供应。此外咱基地种植的2008年奥运会专供薯正在验收期间,等到验收合格,咱们后山的土豆不仅端上了北京人的饭桌,还要让奥运健儿尝尝呢!

关闭此页】 编辑: 赵翰栋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