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疾呼加强淮河低洼地治理

新华网   2008-03-05 09:46

   

  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
人大代表疾呼加强淮河低洼地治理

  新华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姚润丰王圣志)“沿淮低洼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很多已经治理的河道也只有3年一遇,甚至不足3年一遇。2006年沿淮易涝重灾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比全省人均农民纯收入低1500多元。”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水利厅厅长纪冰谈到淮河低洼地治理现状时忧虑地说。

  纪冰说,沿淮地区是洪涝灾害最为频繁的地区。低洼地的出口基本上都有闸控制,汛期遇淮河中小洪水,干流水位即高出洼地地面。虽控制闸可拒外水倒灌,但由于洼地地形平坦,地势低洼,当地降雨无法外排,常形成“关门淹”,时间一般长达2至3个月。

  沿淮低洼地涉及安徽省阜阳、六安、蚌埠、滁州等地,面积8742平方公里,耕地745万亩,人口564万人。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6.3%、12.1%和8.6%。

  “低洼地内虽筑有部分圩堤,但堤防标准和抽排能力都很低,经常出现因洪致涝、洪涝并发现象。”纪冰说,去年淮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沿淮三省灾害损失大部分由涝灾所致,主要分布在淮河干流两侧附近、淮北支流平原地区和江苏洪泽湖、里下河等低洼易涝地区。据分析,2007年因内涝农作物受灾面积3550万亩,占洪涝受灾面积91.8%。

  纪冰建议,从多年治淮的实践和2007年淮河流域大水看,应尽快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排涝工程。通过5至10年的努力,使易涝面貌有根本改观,低洼地群众基本解决防洪安全问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沿淮常年蓄水区面积在维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增大,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沿淮低洼地治理为构筑淮河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提高该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易涝多灾的面貌,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纪冰说,总体排涝工程建成后,多年平均内涝减淹面积约300万亩,防洪减淹面积约100万亩,除涝防洪直接效益约78亿元,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疾病防治、救灾投入等间接效益约25亿元,多年平均增产粮食约100亿斤。


编辑: 孙丽
 

  两会服务台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程
·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议程
  网民议政 更多>>
·代表委员,勿挂虚衔 敞开胸怀,努力建言
·网民期盼:严监管多利好 迎股市春天
·网民期盼:收入赶超物价 房价还得降
·网民期盼:节能减排 让天更蓝水更清
·网民建言:把握机遇,请带重庆搏起来
·网民期盼:廉正清风 振奋百姓精神
·网民期盼:养老医疗有保障 心才踏实
·网民建言:建国际都市 让沪漂亮转身
  高端访谈 更多>>
  我们今天请到的客人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第… [详细]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谈参政议政 心态认真负责
·关牧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徐沛东:为北京奥运创作一首特别的五重唱
·崔臣:挖掘冶金行业节能减排潜力
·郑祖康:建议对CPI进行预报
  辉煌内蒙古
  大庆期间,内蒙古新闻网策划推出《崛起内蒙古》系… [详细]
  独特的草原文化展现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内蒙古速度”。… [详细]
  2007,内蒙古的经济飞速发展,各项事业取得巨… [详细]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