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日前发布《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意见”首次突出“权威”二字,指出要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与此同时,温家宝总理在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过去5年的实践经验时,也强调必须坚持搞好宏观调控。
什么是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政府工作报告对此作了很好的诠释。报告说,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坚持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应;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刹车;坚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政策,注重实际效果。只有把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保证整个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故此,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首先一定是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的有机结合。无论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还是我国历次宏观调控的教训来看,要想使宏观调控实现既定目标,关键是根据形势的发展及时改进调节方式,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交替运用,但主要靠市场手段。
其次,正如《意见》所提出的,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还必须“做好发展规划和计划、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的统筹协调”,这实际上明确指出了承担宏观调控任务的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政策协调沟通。如果宏观调控部门政策协调不强,存在互相抵触的情况,那么,很可能导致调控效果不理想。
再次,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也要求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不能干预过多。所谓宏观调控,重点体现在“宏观”上,政府之手直接干预微观主体活动,将对市场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副作用。就此而言,宏观调控必须尊重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除此外,政府宏观调控还必须与推进改革有效结合起来。由于政府职能转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财税金融体制、资源价格体系和土地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也远未到位,导致政府直接干预资源配置,各地不计成本地进行速度攀比和低水平扩张,这也是我们每每在经济运行出现过热时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进行调控的原因。对于这些长期积累的体制机制性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给予解决。
显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良好实施和运行环境的市场机制——在中国特有的国情条件下,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形成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应有之义。
无疑,我们的宏观调控如果能够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那么,它就是科学和高效的,也就会是权威的。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们正确判断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科学决策带来很大困难。从国际情况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和石油价格飙升等,给2008年的世界经济带来很大变数;从国内经济形势看,在贸易顺差过大、投资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三个主要问题依然突出的同时,还存在一个不确定性,即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为应对这诸多的不确定性,今年中央提出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我们认为,稳健财政政策的含义,是在合理把握财政支出规模的基础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较大幅度增加对社会保障、卫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从紧的货币政策,则不仅在于严格控制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更在于把握好结构。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首先应当着眼于总量,但在科学确定货币政策总量的同时,必须注意货币政策结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多轮宏观调控,每次宏观调控既有收获,也有教训。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民营经济日渐壮大、社会对政府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强烈,以及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的情况下,权威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提出,给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政府的宏观调控水平也必须提高,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