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河,工业老城的记忆带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3-22 11:57

  东河,原名博托河(蒙语,意为凶猛之河),全长24公里,是由北向南纵穿东河区城区的一条季节性河流。从昔日的“龙须沟”到今天的景观河,东河见证了东河区和包头这座工业老城的成长过程,也积淀了这座老城的历史与文化。

  昔日的东河

  东河先于东河区而存在。1956年,市委、市政府迁址昆区,原老包头一区、二区、回民区合并为一个市辖区,并以其境内的季节性河流东河而命名。昔日的东河美景有史可循。据记载,这里曾经水草丰美、鹿鸣呦呦,河中平时细流涓涓。山洪奔腾之时场面壮观,洪水退却后河面平静。上世纪50年代以来,这条季节性河流由于两岸企业和居民的逐渐增多,上游水库的年久失修,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河道不畅、堤坝破损,严重影响着市容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人戏称它为东河区的“龙须沟”。

  2004年4月,东河区政府开始大手笔、高起点地对东河进行大规模的综合治理改造,总投资达到4.5亿元。经过改造,东河把南北两大旅游功能区连接起来。北接北梁的民俗宗教旅游区,可以探究老城区的沧桑和厚重的多元文化积淀;南达南海和黄河连接,可以体味塞外泛舟的别样风情,感受黄河的雄浑博大。东河景观长廊总长5.6公里,为东河区的人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娱乐、休闲环境。有人用一首诗来形容东河景区建设:昔日荒废旧槽河,而今碧水扬清波,鹿城新添第一景,塞北江南驻城廓。



  改建后的东河

  几年来,东河区经济迅猛发展,不断增强的财力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面貌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东河区先后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1.5亿元(其中政府投入12.5亿元,拉动民间投资19亿元),完成了东河综合治理、东出口综合治理、人民公园改造、城市道路建设、旧城改造、旧小区改造等一大批城市建设项目,新建改造道路面积81万平方米,改造铺设便道68万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7.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绿地面积达24平方米,新增路灯1300余基。

  城市建设的发展使东河区的城市格局日趋合理,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反映的行路难、取暖难、住房难、吃水难等热点难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同时还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提升了城市竞争力。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繁荣和谐的东河区日趋显现。东河,也将载着人们的梦想流向远方。

 编辑: 安华怡

·奥林匹克火炬接力
·2008火炬接力传递计划路线
·火炬接力主题:和谐之旅
·2008年奥运会火炬接力图形
  更多>>
  更多>>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备050004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