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历史悠久的科尔沁文化的发祥地,这里是著名的“安代舞之乡”、“民族曲艺之乡”和“版画艺术之乡”,这里有“内蒙古粮仓”和“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
历史悠久 文化深厚
据通辽市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凌波介绍,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其前身为哲里木盟,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哲里木盟设立地级通辽市。全市总人口310万人,有汉、蒙、满、回、朝鲜等4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50万人,占总人口的49%。其中蒙古族人口140万人,占总人口的45%,是全国和全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在经济区域上,通辽地处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与东北和京津唐的经济联系比较紧密。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有6条铁路交汇,4条国道公路贯穿境内,通辽站是全国40个铁路重点枢纽站和14个编组大站之一。
通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素有“内蒙古粮仓”和“中国黄牛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主力煤田霍林河煤矿是中国五大露天煤矿和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石油远景储量为8亿吨左右,铁锌钨铜等金属矿藏10多处。“801”稀有稀土矿是特大型保护性矿床,总储量680万吨,其储量和品种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天然硅砂的储量550亿吨,居全国之首。
通辽还是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多年来,蒙汉等各族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科尔沁文化,曾涌现出清代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噶达梅林等历史名人。至今市内仍保留着燕国北长城和辽、金、元、清等时期的历史文化古迹。被誉为“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和“中国版画艺术之乡”。
利用优势 经济腾飞
通辽市经贸委副主任白云飞向记者介绍了通辽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通辽市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十五”以来,通辽市经济进入了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依靠重要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坚实的产业基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这六大优势,通辽市在“十五”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7.6%,2006年达到326.4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530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3.3%,达到26.4亿元;三次产业化比重达到27:35:3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18元和7680元。现在,全市上下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通辽市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通辽市将集中精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抢抓新机遇,培育大产业,实现新跨越,把通辽打造成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机械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创建科尔沁文化大市,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通辽。
歌舞之乡 魅力无限
通辽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志介绍了通辽市旅游发展情况。通辽市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草原、森林、沙漠、湖泊、山峰一应俱全,独具特色。尤其是地下原始森林、地上原始草原的原生态资源,特色鲜明,非常适宜都市消费群体“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通辽还是蒙古、契丹等北方民族的发祥地,是清朝国母孝庄文皇后、抗英名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的生长之地,也是全国、全区蒙古族人口最聚集的地区,民族风情浓郁,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蒙古族民歌之乡”、“安代艺术之乡”、“中国马王之乡”的美誉,灿烂多姿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为旅游业发展彰显了无穷的魅力。这其中,特色民俗旅游“牧家乐”是一种新型的体验式旅游,其主题就是“当一天牧民,做一天蒙古人”,游人可以亲身体验蒙古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牧民同吃同住,感受草原文化和草原生活,做一个真正的蒙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