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孕育了世界闻名的红山文化,这里是“中华第一龙”的故乡,这里浓缩了内蒙古人文和自然景观的精华。
玉龙之乡 塞外红城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来,赤峰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赤峰市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坚持实施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大战略,不断推进农牧业农牧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步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8亿元,财政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赤峰市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克什克腾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环境奖。
工业经济方面:“十五”期间是赤峰市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不但超额完成了“十五”建设目标,也为“十一五”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6年,赤峰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02亿元,是2000年的2.46倍,年均增长19.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1年的70.8%提高到152.74 %;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九五”末期的25.8%提高到29%,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提高到43.6 %。这其中,能源、冶金、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实现较快发展。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0.5%。
另外,赤峰市的工业园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现已拥有自治区级园区5个,其它园区8个。入驻企业180户,其中投产企业131户,累计形成工业产值近120亿元。医药、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制酒、食品加工等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渐趋成为赤峰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工业发展的平台。
“十一五”期间,赤峰工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做大工业总量、实现“工业强市”为目标,以资源为依托、项目为支撑、园区为平台,南联北拓,东接西进,通过投资拉动、项目牵动、开放带动,突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扶持重点企业,培育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构建产业基地,壮大整体工业实力。尽快形成行业发展有增长点,地区发展有增长极,生产要素相对集中,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旅游业方面:赤峰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内蒙古的“缩影”和“名片”之称。山峰、沙漠、草原、森林、温泉、冰雪、湖泊、花岗岩石林、珍稀动植物、蒙古族风情、文物古迹一应俱全,种类繁多。拥有各个时期历史文化遗址共6800多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地热温泉3处,世界地质公园1处。“中华第一龙”——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的玉龙弥足珍贵,被称作“世界地质奇观”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阿斯哈图石林造型独特,世界上仅存的沙地大面积生长的云杉——白音敖包沙地云杉林美不胜收。可以说,赤峰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旅游胜地。
“十五”期间,是赤峰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全市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4.25万人次,外汇收入15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144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3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赤峰市已开发景区50家,其中国家质量等级的9家,基本上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完备的旅游产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重点推进”的旅游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为中心,以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为重点,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旅游景区,提高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文化建设方面:赤峰市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北方文化的摇篮和中心,也是全国考古学文化命名最多的地级市,拥有近万年的文明史。进入新石器时代以来,赤峰地区文明发展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形成了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包括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在内的史前文化,加上后来有文字记载的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使得赤峰大地文化积淀魅力独具,特色鲜明。“中华第一龙”、“中华第一凤”、“华夏第一村”、“草原第一都”等重量级文化遗产蜚声海内外。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来,赤峰市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赤峰市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文化品牌,民族文化大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是赤峰市民族文化大市建设的关键时期。全市将全力打造文艺精品,巩固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成一批比较完善的具有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展示、文化交流等多种功能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创造出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的文艺精品,打造出一批名优文化品牌,构建起以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博会展等为重点的文化产业体系,着力推进赤峰民族文化大市建设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赤峰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
“内蒙古缩影” 克什克腾
基本情况:克什克腾旗位于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南北长207公里,东西宽170公里,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辖11个苏木乡镇,2处开发区,125个嘎查村。辖区总人口24.8万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10个民族聚居的地区。
克什克腾旗历史悠久,是“红山文化”与“夏家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夏与前商时期是商族先民的聚居地,先后有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契丹、蒙古、汉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克什克腾”为“亲兵”、“卫队”之意,顺治九年(1652年)建置,迄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
克什克腾旗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中沙北草,地处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结合部,平均海拔1100米,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克什克腾旗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是赤峰市重要的资源富集区。全旗可利用耕地面积130万亩,林业用地1201万亩,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661万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为132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25.46%。拥有天然草牧场2656万亩,其中可利用天然草场1788万亩。草原牧草品种多,品质好,营养丰富,牛羊肉和奶制品有独特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