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陕西名人墓大全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4-01 10:16   【字体:  
 

  到临潼骊山,可以看到“女娲祠”,俗称“老母殿”。郭沫若《重游华清宫》诗有“老母长生剩吉羊”之句,注释曰:“相传女娲氏曾在此炼石补天。她死后,人们葬其于骊山之阳的白鹿塬鲸鱼沟北坡,属蓝田县。又在骊山之阴筑女娲祠,俗名老母殿。”

  女娲祠在骊山西绣岭第二峰上,有山门、前殿、后殿等建筑,供奉女娲塑像。殿堂外面,山石红彤彤的,像给烈火烧炼过,相传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犹如唐诗所咏:“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传说女娲不仅在冀州炼石补天,也在雍州炼石补天,骊山属雍州之地。骊山是终南山的支脉,在古都西安市东20公里处,主峰在临潼区南,山势高耸,绿树成荫,景色美观。传说此山是女娲驮五色石的骊马,被石中火焰烧死后所变,因名骊山。

  从古至今,临潼和蓝田民众崇敬女娲。骊山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香火不断。每年农历六月,女娲祠举行庙会,祭祀女娲氏。每年正月二十日过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过节时家家做“补天饼”,抛到屋顶,象征补天,同时往地上、井里掷,象征补地,然后全家吃补天饼。补天饼有两种,一种是面糊烙的煎饼,一种是硬面做的烙饼、蒸饼,一律要做成圆形簿饼。有趣的是,当今临潼的小吃里,就有“补天饼” 、“女娲包子”、“图腾花馍”等名目,洋溢着敬仰女娲之情。临潼、蓝田民间祭祀“女娲补天”的仪式,须由女家长主持,保持着上古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

  女娲的陵墓在何处?除上述之外,这里还有五种说法。其一为山西永济县风陵渡。因为史载女娲风姓,故女娲陵又称风陵,其地或谓为风陵坡或风陵堆。《山西通志》、《名胜志》记此为风后之陵,而风后即女娲,这由相传女娲为伏羲之妻附会而来。其二为陕西潼关县。《陕西通志》记云:“上古风陵,即女娲氏陵,在潼关卫城北黄河中。”这里所述陵墓的位置实即风陵渡,与前说相同。其三为南阎乡(今属灵宝县)。《河南通志》记云:“女娲陵,在圄乡县黄河滨。”《新唐书·五行志》云:“天宝十六年六月,虢州阎乡黄河中女娲墓,因大雨晦冥,失其所在,至乾元二年六月乙未夜,......其墓涌出。”这里所记陵墓的位置,也即风陵渡,其四为山西赵城县(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西南)。《文献通考·王礼考》记载:“女娲葬赵城县东南,在晋州。”《平阳府志》云:“娲冢,东西相距四一九步,各高二丈,周围各四十八丈。”其五为山东济宁。《究州府志》云:“女娲陵,在济宁州东南三十九里。”

  老子墓(春秋)

  老子,姓李,名耳,也称老聃,号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东)人。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说:“鸟吾知其能飞,于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乎!”后见周代衰落,遂西出函关,隐去,不各所终。其实他隐于终南山之楼观台,在这里,他著有《道德经》,他用“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变,否定神造世界。“道”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的永恒性,认为一切万物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无是最基本的。

  周至楼观台老子祠,祠内有讲经台、炼丹炉。

  老子墓位于楼观山峰下东北麓。在椭圆形墓冢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老子墓”三字石碑。

  扁鹊墓(东周)

  东周扁鹊之墓,在临潼区东15公里戏水之滨的南陈村。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扁鹊者,勃海郡鄚人也(今河北任邱县),姓秦氏,名越人。”他以医术名天下。首创了“望、闻、问、切”和“寸口诊脉法”及其重要理论;著《难经》二卷八十一难道;精通儿、妇、内、外、针、汤、导引等法,行医列国济世活人,凡到之处,都受到人民爱戴。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夫欲视死别生,实在难矣!”足见他对祖国医学的巨大影响。他以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被称为“国医之祖”、“针灸祖师”,名列我国古代十大医学家之首;在东南亚、欧、美各国均有崇高的声誉。

  扁鹊闻秦人怜爱小儿,入秦为小儿医,誉满咸阳,秦武王久慕扁鹊之名,诏为自己治病。扁鹊当要动手治疗时,秦太医令李醯却故意阻拦说:“大王之疾,在耳之前、目之下,万一出差,将致耳聋目瞎之果,”于是武王疑而不决。扁鹊愤扔其砭石(古时外科手术工具)说:“王求我医,又信庸医之言,如是治理天下,国必亡矣!”武王听后遂坚定信心让扁鹊为他治好了难以治愈的病。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嫉其能,即暗使人把他杀害在回家的路上---骊山脚下戏水旁。秦国百姓闻之,无不痛惜,便将他埋葬在遇难之地南陈村。几千年来,他的墓地仍保护得很好,海内外医学界学者、社会名流及四方百姓,年年清明为其扫墓凭吊,以示纪念。

  1983年,临潼县人民政府在扁鹊墓地建立纪念馆,占地十亩,修献殿一座,塑铜像一尊,树碑三通,院内药园芳香,绿树成荫,如今这里忆成为骊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景点之一了。

  蔺相如墓(战国)

  临潼区东15公里,戏河之西,临马道北,有座占地6600平方米,高15米,呈方形隆顶的古冢,为战国七雄之一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

  关于蔺相如墓,历史上众说纷纭。但据清·康熙《临潼县志》载:“相如墓在马崖道上”。清代著名考古学家,陕西巡抚毕沅亦为之树碑曰:“赵大夫蔺相如之墓”(1952年,戏河人在戏河桥下捞出此碑,后一直保存在戏河小学,“文革”期间被毁坏)。

  自古以来,关中一带流传着蔺相如尸葬临潼的生动故事。相传,蔺相如“完璧归赵”后,赵王以蔺相如出使强秦而不辱使命,遂列为上大夫。“渑池之会”蔺相如使秦王击缶,立大功,又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后秦出兵攻赵,赵王以太子郚作为秦国人质。赵王怜太子孤儿,派相如侍太子。相如告太子曰:“骊山乃下绝胜”。民谚云:“要吃粮,有个面张岭;要吃油(泷)河川;要用钱,还有大小二金山。此外,有个上天梯,上到天下还嫌低……”太子听罢欣然前往。相如偕太子游骊山,不料太子得急症而亡。相如因此获罪,被处极刑,割头挖心,葬于骊山戏之滨,赵太子郚尸体也埋在骊山阴坡,名“赵太子墓”,当地人叫“龙骨堆”,至今犹在。蔺氏的家族因此受其株连,为了逃避这场灾难,蔺字去头,挖心(“佳”),改姓为门,祖祖辈辈居住在墓之西北,名门家村。

  至今,门家村人仍尊蔺相如为其祖先,每年扫墓祭奠。

  玄奘墓(唐)

  玄奘(公元600年-公元664年)即“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唐著名高僧,杰出的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鉴真并称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俗姓陈,名祎。早年出家,研究佛经,访名师,见各教众说纷纭,难得定论,遂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经西域赴印度,到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印度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印,历经17年回到长安。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多用直译,笔法严谨,世称新译。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西域及印度文化等极为详实,是研究印度,尼泊尔、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及考古的重要资料。

  玄奘于麟德元年圆寂后,初葬于浐河东岩的白鹿原上,在大明宫即可望见。因常引起唐太宗的思念,于是太宗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令迁葬于樊川凤栖原北岗,并修寺造塔,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

  公刘墓(商)

  公刘墓在彬县东40公里,土陵村南,泾河北岸的山谷之间。墓丘长1500米,丘垄高约50米,略呈梯形平面,至顶平坦。墓周占地达500余亩,南有泾水萦洄,山谷倒映,草色浮动;北为连绵不断起伏隐显的丘陵与村落,就像是用一条线穿起来的珍珠似的逶逦动人。东、西两旁是高山峻岭,峰峦层叠,隔离日,为天然的屏障。公刘墓因地形势如蟠龙,因有“周墓蟠龙”之称。

  临河的墓崖下有渡口,名石桥头。对岸亦山石壁立,惟山腰平处,有土垄两座,形状奇特,有如人工堆砌而成,旁有清泉一泓,深广各3公寸许。相传公刘死后,他的两个女儿,各用衣襟包土,携着酒壶,欲渡河封土祭奠,适逢泾河水涨,不能渡,只好将土就地倾倒,将酒洒在地上;第二天,就已长成土垄,形成了泉泓。

  公刘是后稷的曾孙,周文王的十代祖先,当夏后氏当政之时,他的祖父失掉了后稷官职位,出走到了戎狄的地方,数年后传至公刘。他始终勤苦,以身作则,不辞辛苦地领导和团结部族群众,着手恢复后稷的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并积极地创造条件,在皇、涧两岸定居下来,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由此逐渐地振兴起来。因此,他一直受到历代周人的歌颂和赞扬。

  晏子墓(春秋)

  兴平阜寨乡有个村子叫寨里。据《兴平地名志》记载:寨里原名叫雁岭寨,是大雁栖息过放,满地留有翎毛的地方,故名雁翎寨,后人写成雁岭寨。

  寨里南100米处,原来有座高6米,方圆30米,占地约一亩的墓冢,叫晏子墓。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春秋末齐国大夫宴婴(字仲平)的墓冢。人们普遍称他叫晏子。

  这里的村民,祖辈传颂着“晏子使楚”的故事。人们对晏子不畏强暴,随机应变,从容自如地挫败了楚人和楚王挑起的事端,从而灭了敌国的威风,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和凛然气而格外尊崇。大概出于敬重晏子的缘故吧?村民们传说:“晏子冢不敢挖,这里的土可不敢起啊!旧社会村里有个财东,曾在这里挖土垫牲口圈,结果一槽骡马死光了。”还传说:“解放前夕,曾有人在晏子墓附近挖了一土车乌金,父子四人砸块块卖掉抽大烟,结果招来灭门绝户的横祸。近十多年也先后有三人在墓冢周围挖出大块黄金,不但没发财,反而家里灾祸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巧合吧?而寨里人却这样解释:”这是因为晏子生前为官清正,节俭力行,最记恨那些谋不义之财的人。他虽然死了数千年,却禀性难改,明显是对谋不义之财的人的一处报应和惩罚。

  确切地说,因该村有晏子墓,原名叫晏平寨。到了八十年代,不知啥原因,改称村名为念流寨,后来简化成寨里。

  霍去病墓(西汉)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年军事家。河东平阳。他是霍仲孺与卫少儿的私生子,卫少儿是卫青和孝武卫皇后(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仰仗其姨母,很快得到朝廷重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他率军两次打败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控制了中西交通的通道---河西走廊。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又与他舅父卫青击败匈奴主力部队,赢得了抗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决定性胜利。霍去病在六年军事生涯中,六次出击匈奴,屡建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官至骠骑将军,俸禄与大将军卫青相等,名望甚至超过了卫青,因而卫青许多部下纷纷投奔霍去病。汉武帝在京师长安为他建造了豪华的宅第,他却说:“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元狩六年(公元117年),霍去病去世,年仅二十四岁。汉下帝下令霍去病所征服和边境五郡派出将士代表,身着黑铠甲,又在长安与茂陵之间,布成东西几十里的军阵,夹道为霍去病送葬。霍去病墓修在茂陵东边,西邻卫青墓。“骠骑发迹于祁连”,为了纪念霍去病在祁连山一带抗击匈奴侵略的丰功传绩,霍去病墓的封土建成祁连山的形状。封土上堆放着巨石,墓前陈列着石人、石马、石虎、石象、石牛、石鱼等大型石雕。霍去病墓冢底部南北92米、东西61主米,顶部南北15米、东西8主、冢高15.5米。

  永泰公主墓(西汉)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陪葬墓之一。

  永泰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的第七名,名仙蕙,字秾辉,嫁于武延基(武则天侄承嗣之子),死时年仅十七岁,与附马都尉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1960年到1962年进行发掘,是建国以来发掘最大的一座唐墓。虽经盗窃,但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有壁画、俑(陶、三彩)、石刻、陶器,以及各种金属随葬品等。这些随葬品,一方面表现了唐代宫庭生活的概况,另一方面表现了唐代人民的杰出创造,另一方面表现了唐代人民的杰出创造,是研究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墓的结构,是斜坡土洞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等组成,全长87.5米、宽3.9米,深16.7米。现已在墓周围筑起了围墙,墓前修建了陈列室。

  苏武墓(西汉)

  苏武墓,在武功县旧县城北1.5公里的武功乡龙门村。

  苏武(?---公元前60年),西汉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子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赴匈奴处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果,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汉书》载:“单于愈益欲降之,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积雪与旄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公羊),羝乳乃得归。”

  早已叛汉的李陵劝苏武降,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这欢,效死于前!”坚持十九年不屈。

  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官典属国(负责少数民族和属国事务的官员)。千百年来,苏武成为坚持中华民族崇高气节、“威武不能屈”的典型。

  苏武墓为一圆锥形夯土堆,高约4米,南北约30米,东西20米。墓前有清康熙、乾隆和道光时的“汉典属国碑”、“重修苏武墓门碑”等。

  班固墓(东汉)

  班固(公元32---公元92)字孟坚。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右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渭城区东北)人。自幼受父辈熏陶和教育,九岁即能诵诗赋、与文章。青年时期,广涉经史,博览群书,才学出众,为人宽厚、谦和,备受时人称赞。二十岁时,向东平王刘苍上书言事,并举荐桓梁、晋鸿等六名有德有识之士。公元54年,他二十三岁时,其父班彪病逝,嘱其继续撰写《史记后传》。他在居丧期间,熟读父亲遗著,广集资料,改订体例,在其父遣稿《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汉书》稿。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有人诬告他“私改国史”,被捕入狱,书稿随之被抄收。其弟班超赴京上书,为他辩冤,地方官亦将书稿送至朝中明帝看了班超的申诉,又看了书搞,非常赞赏班固的史学才华,即下诏命他入京做官,授任兰台令史,掌管书劾奏疏。他与陈宗、尹敏等共同撰成《世祖本纪》,因迁为郎,典校秘书,负责校勘,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经典史籍,为他继续撰写《汉书》搞提供了条件。他撰成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诏命他继续撰写《汉书》。他精心研究,仔细考证,勤奋撰述,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在章帝建初年间,撰成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体《汉书》。《汉书》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至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历史进程,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二篇,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叙述生动,语言精练,在我国史学和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章帝爱好文章,班固愈受器重,常被召入宫中讲书。遇帝出巡,他即作赋颂;朝中议事,参与辩论。后迁为玄武司马。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召诸王和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他根据其事,作《白虎通德论》。后又撰《两都赋》、《典引篇》、《答宾戏》、《幽通赋》等,凡诗、赋、铭、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共四十一篇,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影响。

  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大将军窦宪领兵征匈奴,他以中护军职随军参赞,获大胜,于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窦宪被劾自杀,他受株连被免官。时洛阳令种兢以私怨乘机报复,将他下狱,摧残致死,时年六十一岁。

  班固墓在扶风县,被评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横渠墓(东汉)

  张横渠(公元1020-公元1077年)名载,字子厚,北宋哲学家,人称横渠先生。

  张载青年时学过兵法,曾想组织民间武装,抵抗外来侵略,收复甘肃洮西失地。但生平除在祁州、大梁、明州任职外,就一直在家秀从事著述。因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

  张载提出“太虚即气”的说法,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他批判佛、道两家关于“空”、“无”的观点,是属于唯物主义的。并说:“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无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猜测到事物对立统一的因素。其著作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死后,他的学生把他埋葬在眉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大振村糊岭下,北依凤凰塬,南对荞麦山,墓冢高达5米,底径约10余米。墓前有碑楼一座,碑文略述张载生平事迹。墓地面积约40余亩,槲树成林,景象清幽。

  当地为纪念他,还在横渠镇街上修建了一座张子祠。祠内正殿五间,献殿、过厅、后殿各3间,颇显壮观。据现存碑记载称,祠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重修,明、清以来也重修过多次。门前竖立“张子故里”碑石。惟祠的创建年代,无从考查。清代著名的横渠书院,曾经设在这里。

关闭此页】编辑: 赵文萃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