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网媒记者参观浐灞生态区 西安“绿肺”成亮点
 
来源: 内蒙古新闻网  2008-04-06 00:23   【字体:  
    从生僻字到网络热词的西安浐灞新区

      在浐灞生态区经常能见到在灞河特大桥下拍摄婚纱照的新人。雄伟壮观的大桥映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一对新人相偎相依、卿卿我我将倒影映入水中……景如画、人如画,如果不是亲临浐灞,看到此图此景,还误以为是水上江南!浐灞生态区的美景,已成为西安的新名片,在这儿拍婚纱照已成为许多新人的选择。

      发生在网络上的变化

      西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西安浐灞生态区党工委书记王军最近喜欢提起一个变化……在2007年以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字库里,都找不到“浐”、“灞”二字,二者相关的词组超不过两个,“浐灞”二字已作为词组出现在新版计算机、手机词库中,“浐灞”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浐”“灞”二河,虽说是“八水绕长安”中的两大水系,但在浐灞生态区组建之前,却是一派污水泛滥、垃圾成山、河床残破、沙坑遍布的破落模样,当时两河河水的污染程度为劣五类……

      2004年9月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后,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让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开创性地提出了“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治理提升区域价值,通过城市建设实现区域价值。今天,这里已成为中国破解生态治理“一次性”难题、形成可持续生态建设的先行者。

      王军告诉记者:建立浐灞生态区首先是治理环境污染的需要,二是城市增容的需要。过去这里主要面临三大生态灾害:河流污染,浐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有3600万立方米是污水。垃圾围城,沿浐、灞河两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垃圾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过度挖砂造成的地质灾害。挖砂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浐灞生态区的工作就是从治理上述三大污染着手,从建设五大生态工程起步的。通过治理,浐灞河河道垃圾和挖砂采砂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河流污染的情况也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其中经过治理后的灞河水,其水质大部分已经达到三类标准(可饮用),少数达到四类(可作景观用水)。

      谈到浐灞生态区的定位,王军如是说:浐灞生态区是西安的生态补偿区,以河流治理、生态重建为主,开发为辅。从综合治理河流入手,通过对流域的生态重建,完善西安的城市形态,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河流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符合区域实际的特色产业,与其他区域形成错位发展,形成宜居宜创业的城市新区,使生态区具备改进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重大功能。

      王军还说,西安有条件成为北方生态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浐灞生态区又是西安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所以生态区未来完全有条件承接下一次产业梯度转移的潮流。一般的商务CBD是以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生态化商务城是能够自我循环,能够产生生态效益的,是宜居宜创业、和谐与效率兼顾的。“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的区域产业定位,就是“第三代新城”的内涵。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中国北方最美的城市,这里还是西安未来的领事区、金融区,成为西安国际化的一个平台……

      “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这是王军为浐灞生态区确定的工作理念。

      王军颇为感慨地对记者说:建设者其实与破坏者没有天然的鸿沟。以往为了人居环境的需要,破坏了生态环境,破坏了历史文化,既是建设者又是破坏者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我们提出这一工作理念。首先要有爱心,要爱城市、爱自然、爱文化。其次是要负责任,一要向人民负责,包括向上游人民负责和向下游人民负责。二要向历史负责,要看一百年、一千年以后,人们如何看待和评价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把事干好。

      谈起生态区所取得的成就,王军说:我们通过近四年的建设,收到良好的效益。一是社会效益。为城市增加了亮点,起到改善西安生态环境,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的作用。二是生态效益。成立初期的三大生态灾害得到了明显的遏制,浐灞生态区已由生态重灾区变为生态补偿区。三是经济效益。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带动了区域土地迅速升值,其中土地增值数以十倍,潜在的经济价值高达数百亿之多。

关闭此页】编辑: 安华怡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