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产量稳居全国首位,肉蛋奶产量居全国前列的传统农业大省;一个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效益质量大幅提高的新兴工业大省——河南,工农协调发展,奋力奔跑在中部崛起前列。
在河南采访的三天时间里,“中部崛起之路”采访团记者们疑问最多、感受最深的无疑是,传统农业大省河南是如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走上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又是如何在发展工业的同时,确保粮食生产持续稳定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稳固和加强的?
“工农协调发展主要得益于我们始终坚持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加快发展的基本途径。”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在接受采访团采访时表示,在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的同时,河南毫不动摇地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生产不断实现新的跨越。
诚如此。为了强化工业“软肋”,近年来,河南上下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推动铝工业、煤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食品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壮大规模的同时,不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
辛勤汗水结成累累硕果:2007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7508.3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9%,工业总体实力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基本确立。
在工业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河南没有忘“本”。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行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9年实现占补平衡,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亿亩以上,牛、羊饲养量保持全国前三。
与此同时,对农业的投入也在持续不断地增加。从2005年起,河南连续三年集中农业开发资金的70%,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同时,设立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40个畜牧业重点县市加快发展。
不懈努力换来年年丰产:全省粮食产量连续4年创新高,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2007年更是达到了1049亿斤。同期,肉、蛋、奶产量也分别达到818万吨、440万吨和215万吨,分别居全国第2位、第3位和第7位。
河南的决策者们清醒地意识到,粮食生产属土地资源密集型产业,从长远看,河南人多地少,在国际市场交换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只有依托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才能做到既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又可以把土地密集型产业的劣势转换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
思路决定出路。沿着这一思路,河南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把车间延伸到田间地头和养殖场户。双汇、天冠、莲花、华英、三全、思念、科迪等一大批在国际国内市场叫得响品牌,纷纷在这条大道上成长壮大起来。
而今,河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了3918家,粮食、肉类加工能力分别达到了3450万吨、578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位。速冻食品、方便面、肉制品、调味品等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同样在全国“封冠”。河南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和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跃居全国第二。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得到了巩固和加强,工农相互促进,产业协调发展。河南趟出的这条路子,对同属中部、省情相仿的其他五省而言,借鉴意义,十分重要。”“中部崛起之路”采访团安徽电台记者马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