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京剧进中小学要慎之又慎
来源: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2008-04-16 09:11 打印本页】  【字体:  
  2008年3月6日,小演员的精彩表演迷住了小学生们。当日,哈尔滨市道外区机关幼儿园京剧表演班的孩子们,受哈尔滨市育民小学邀请,为该校二年级学生表演京剧,引起了学生们对京剧的好奇与兴趣。新华社发(张清云摄)

  样板戏成为“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教学曲目的话题,成为文艺界的一大热点。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来自京剧世家的全国政协委员梅葆玖领衔,文艺界42人联名的《中小学生京剧义务教育内容要慎之又慎》的提案,已经提交大会。该提案列举了《穆桂英挂帅》《赤桑镇》《将相和》《抗金兵》《生死恨》《空城计》《秦香莲》《霸王别姬》等经典传统剧目。

  梅葆玖称,样板戏可以少安排些,因为样板戏毕竟是“文革”产物。他还建议组成一个专家小组对每一个段子进行全面评估,做出合理评估报告,再由中小学音乐老师代表进行操作性质的研究探讨,然后再做出教案和全国统一的文件。

  全国政协委员孙萍向教育部长周济建议,增加传统曲目减少样板戏,并召开研讨论证会,制订合理可行的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周济当场对孙萍的提案表示感谢,并称“你们的提案我们都在研究。”

  孙萍委员目前是中国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剧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五年前她第一个提议在青少年中加强京剧基础教育。她特意“串会”到教育组,将前天熬夜赶制的一份建议递交给周济。

  孙萍向教育部长建议,对京剧进校园的内容做一个慎重的、科学的研讨规划。她认为,在现行的15段规定曲目之中,现代戏占了9段,比重偏大。

  相关链接

  代表委员激辩“京剧进课堂”

  今年3月,京剧被列入中小学必修课。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叫好声,有质疑声,有调和声——京剧进中小学课堂,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出席全国两会的江苏代表和委员的激辩。

  叫好:京剧是中华民族的DNA

  支持者认为,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就应该从娃娃抓起。“京剧是民族的DNA。”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范小青说,京剧进校园有着极强的导向意义。近些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整个社会中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强调学习西方者多,而重视弘扬传统者少。将传统文化中的标志性因素——作为国粹的京剧纳入教育体系之中,本身就标志着民族文化的自觉。

  全国人大代表、泗洪县界集镇实验小学教师裴昌彩说,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对自己的国粹一无所知,这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振兴京剧”的口号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而要让京剧振兴繁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从娃娃抓起,让京剧文化进校园、进教材,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让京剧的生存发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质疑:剥夺兴趣选择权?

  而持异议者则认为,推广传统文化不该独尊京剧,更不该将过多带有特定时代背景的“样板戏”纳入其中。此外,也有人对京剧进课堂师资能否跟上、会否给孩子们增加负担、是否剥夺了孩子文化兴趣的选择权抱有疑虑。

 
关闭此页 魏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