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大代表王元成访谈:为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梦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04-16 10:32 打印本页】  【字体:  

  “你今年几岁了?”“11岁!”“上几年级了?”“一年级……”

  这是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泰安市青联副主席王元成,与京郊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学生间的一次对话。5年过去了,当初这一幕至今在王元成眼前挥之不去。

  “11岁的孩子才上一年级,看着心里真不是滋味!”刚当全国人大代表那会儿,王元成在会上根本不敢发言,怕说不到点子上,让人家笑话。但在打工子弟学校那次实地调研的经历深深刺痛了他,也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人大代表是做什么的?就是要为需要帮助的群体多呼吁!“孩子们也有眼啊,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咋样、社会对他们父辈的态度咋样,他们都看在眼里呢!”于是,从那次会议开始,关注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就成了王元成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关于制定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法的的议案》、《关于制定公平教育促进法的议案》、《关于扶持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提升流动儿童受教育水平的建议》……一份份建议、议案背后,不知倾注了王元成多少心血。学习相关政策知识,实地调研了解情况,王元成下定决心,只要他做人大代表一天,就要把农民工兄弟新生代的教育梦想扛在肩上,因为他曾经也是一名农民工,因为他曾经也有一个读书梦。

  高一那年被迫辍学是王元成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父亲病逝,兄妹7人的求学梦轰然坍塌,但他心中求知的火焰却从未熄灭。1985年的一天,王元成央求母亲,把家里正在下蛋的鸡和一头猪卖了不到200块钱,又借遍所有亲戚,凑了不到500块钱,在离家2里地的小镇上办了间小小的书店。

  “那时候心里存着一个读书梦,就想干点儿和文化相关的事儿,想着来买书的人都是文化人,多和他们交流自己也能增长点知识。”小书店开了几年,1988年,随着农民工进城的大潮,王元成成了泰安一家名片社的打工仔,他的人生“传奇”也从那时开始谱写。从老板转行后接手开办东方印社,到因缺乏激光照排人才而创办东方计算机学校、创办东方电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王元成的事业越做越大,心里却越来越不安。“我来自农村,在城里扎了根,能为农民工兄弟做点什么?”曾饱受失学之苦的王元成把目光投向了教育,因为他坚信,拥有文化和技能,才能让农民工兄弟在城里过上好日子。

  计算机学校办了十几年,招生简章也不知印发了多少份,“农村青年学费减半”的字样始终印在最醒目的位置。在学校从开办至今培养的2万多名计算机人才中,就有3000多名农民工。1997年,一篇反映贫困山区女教师奉献精神的新闻报道,又让王元成与农村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捐款捐物之余,他还在泰安市带头发起了建设希望工程电脑学校的倡议,并在新泰、大汶口都建起了希望学校。

  “给贫困的孩子上学读书增添一份希望”,王元成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他的义务。成功后的王元成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最看重的是“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这个称号,因为它时刻提醒着自己曾经是一名农民工,也敦促自己为城市里的农民工新生代多做些事情。《中国教育报》2008年3月15日第1版记者柴葳余冠仕

 
关闭此页 魏佩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网站律师 - 诚聘英才 - 联系方式 - 网站工作人员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