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光临搜狐嘉宾聊天室。
欢迎各位参与搜狐教育频道两会直播交流活动,今天很高兴请到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刘明华先生。刘明华先生是民盟中央常委重庆市副主委、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副局长、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刘先生作为一个文化方面的管理人员,作为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又同时是教育界的专家,您这次参加政协会议来到直播间有没有什么想和网友交流的话题给大家做一个简要介绍。
刘明华:这次到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带来的提案主要是关于教育和文化方面的,当然还涉及其它一些问题。非常高兴再次来到搜狐和网友进行交流。
这次有关教育方面的提案,有关于进一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教育问题的提案。有关于建议在中学完成性教育和防艾滋病教育的提案。还有关于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护文化主权和安全的提案。特别要和网友说一下的是,之前这个提案在我的搜狐博客上专门征求了网友意见,关于留守少年儿童一题,原来是“留守儿童”,有网友说应该把“少年”加进去,我觉得非常好,就采纳了网友的意见,正式提交给全国政协的提案变成现在这样,把“少年”加进去了,在此特别感谢这位网友非常好的意见。
主持人:看来刘老师和网友交流还是很有益处的,下面我们就您提出的几个提案来讨论一下,首先是留守少年儿童的问题,这次参与政协会议为什么提留守少年儿童的问题?
刘明华:由于我是新委员,这个问题算是第一次在全国政协会议提出建议。上一届我在全国人大的时候已经连续三年提交这个提议,如果从两会加起来来算的话,我是第四次关注这个问题。从04年关注到05年正式提交建议到今年,我认为每一年我写的建议都有一些内容上的变化和思路上的扩展。
主持人:这个变化是怎么样一个脉络?
刘明华:在参加两会之前我们要做一些调研,要比较深入地在基层了解一些情况,这个问题我是04年开始关注,05年开始提交。第一年提交建议的时候是一般性的呼吁,已经意识到这是个问题了,希望全社会关注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不非常具体。05年的时候就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希望通过寄宿制来解决,当时中央已经在农村中小学设立寄宿制的学校,由中央地方财政补贴,我认为寄宿制可以重点考虑农村留守儿童。
06年,当时重庆南川区有一个鸣玉镇已经有成熟的经验,推出代理家长制,当地的干部党员、志愿者帮助打工父母照顾孩子,这一套制度比较好。那一年提出建议推广代理家长制,这之前我到鸣玉镇实地考察调研,接触很多留守孩子,同时发现了代理家长制中间还有一些问题,监管的问题,是不是能够到位的问题。一个是要推广,另外也要完善,同时呼吁政府跟进。对这一批人的关照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志愿者的层面上,政府一定要跟进。这个事情确实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主要是全国妇联牵头做一个蓝天工程,很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
07年敬一丹、崔永元都请我做过访谈,从普通民众到国家的新闻机构都在关注,我认为那时候真正是全民关注。后来我又主持了民盟中央的一个课题,专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课题,同时重庆市科委也支持了这个工作。我们在重庆市四川省选择了一些点,有很大一个团队做分散调查研究,进行归纳、分析。这次我带到两会上的建议实际是一个调查报告,在调研基础上一个比较系统的材料。
主持人:从开始关注呼吁到推广到深入调研到最后这次形成科学系统的报告,可见您这几年来一直持续在关注这个问题。请您给网友介绍一下,这个问题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从人数上和影响面上都比较大,根据您掌握的材料在全国大概有多少留守儿童?他们的大概分布是怎么样的?
刘明华:我也是这几天刚刚看到新的数据,大概三天前,全国妇联发布一个消息,留守儿童现在全国是4800万,这个数量和我们四年前的数据2000万有很大的增长。当时我们预测留守儿童的数量会增加,现在来看这个预测是对的,原因是目前东西部的差距和城乡的差距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绝大部分家长没有办法把孩子带出去,所以留守孩子的情况一定会增加。这是目前的情况,这个情况还是比较严重。
主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现在涉及五千万这么大的范围,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哪些?
刘明华:从教育的角度来讲,它有学校教育,有家庭教育,有社会教育这三大块,留守孩子主要是缺少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亲情的联系,父母的关心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缺少这个东西实际是一个情感的缺失。
家庭教育和情感缺失带来一些问题,应该说从教育学家或者从一般的调研来说,大概是这样一些普遍问题:一个是道德滑坡的问题,价值扭曲。父母不在家,没有办法照顾孩子,相当多的家长会在物质上做补偿,父母外出打工经济还可以,比平时多给孩子一些钱,可能让孩子养成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浪费、奢侈或者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部分孩子身上出现,甚至导致读书无用和拜金主义这样一些想法抬头。道德层面会出现一些问题。
第二,亲情的缺乏,心理失衡。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因为父母不在,缺少亲情的抚慰和关怀,有一部分孩子会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差,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导的话会出问题。比较典型的是我去年到一个地方调研,父母长期在外很多年没有回来,一个姐姐一个弟弟,我们要去给他们拍照,孩子很腼腆不愿意,最后还哭了,孩子很封闭,不愿意与其他人交流。这是很典型的例子。
另外学习习惯不良,成绩不好,学校的有些工作,如学习任务需要家长来监督,但是这一点就比较差了,自身行为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影响学习。学校教育比较单一,安全问题出现得比较多。
总体来看留守孩子会有问题,但是还是少数,不是说刚才说的这些问题凡是留守儿童一定就会出现,现在一些留守孩子出现问题,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从这五年的比例来看,留守孩子出问题比例在增加,不良行为,甚至违法行为的比例在增加,这一点我们要提前注意这个问题。这些孩子十年二十年就成人了,早期的教育出现问题的话,最后会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发放教育券 让留守儿童享受流动免费义务教育
主持人:刚才从留守儿童自身,直接关系到他们的角度介绍了一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这次的提案可能更重要的核心问题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讲怎么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目前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下您觉得还有哪些地方有突出的核心问题需要解决?
刘明华:根据目前的调研和我们看到的一些比较好的办法,有这样几个建议。一个是加速推进“共享蓝天”工程,这个工程是由全国妇联牵头的全国性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大行动。这里面进一步需要把协调机构做好,这是一个政府行为,但是又得妇联牵头,怎么把相关的督察、激励、信息反馈机制协调好,还有要落实工作经费才能够把这个行动真正做下去。这是一个。
第二,我们认为根本性的问题是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这是国家在抓的。所谓标准化建设工程,一个学校的硬件必须要达标,寄宿制的学校、教室包括老师的一些相关条件,而现在城乡教育的差距在哪儿?就在这个地方。现在城市中小学的标准化硬件是达到了,教师、教室、宿舍,但是农村没有达到,如果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达到了,那么农村小学、中学学生读书包括寄宿的条件就完成了,如果留守孩子父母不在家那就住到学校去,而现在这个是很难的。包括重庆政府有很大投入,修了很多寄宿制的学校,但是只能解决远程的孩子,近一点的孩子还是不能解决。
第三,政府加大投入,而不是主要让自愿者来做这个工作。
第四,完善绿色通道的畅通工程。主要让留守的孩子还有流动的孩子即进城务工的农民孩子能够上学。打工子弟的学费问题政府也应该考虑。去年我提出一个建议,发放教育券。现在国家对义务教育是免费的,所谓免费是政府要把学费投放到学生户籍所在地。如果从留守孩子变成流动的孩子到外面念书,这个钱不能带走。我建议这个钱应该带走,到任何一个地方应该享受免费教育的就应该在当地享受免费教育。这里面需要政府做一些协调,去年崔永元跟我讲,这个好像很难。我当时跟他开玩笑,没有哥德巴赫猜想难,这是一个协调的问题,这个是畅通工程。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都能够免费念书,再就是各地要推进城镇化的建设,要超前规划,把教育资源配置好。我认为如果把这几大工程都做好了,有学校的投入,有社会的关怀,对孩子的工作就可以做得好一点。
主持人: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央财政投入问题,一个是系统的配套改革,现在面临两个难题,4%投入的比例一直这些年都没有达标过,另外一方面户籍制度改革牵扯的面特别广,现在大部分的少年儿童还是按照户籍所在地教育,如果两头都很难的话,您觉得您刚才的这些方案也好,设想也好,要实现的话大概需要哪些部门的联动?
刘明华:昨天在小组会议上我有一个发言,中央国务院早就有规定,对教育的投入不低于GDP的4%,实际上在上一届政府五年工作里面,我印象当中最高的是3.2%,平均是2.8%。我建议每一届政府工作报告应该说明本年度或本届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到底多少,达标没有?如果没达标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达标。我认为这个1%的经费国家是要是拿出来,这些问题就全部解决,这个才是根本。至于教育券从甲地到乙地之间的问题,只要政府愿意做,这个事情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现在有些地方建立打工学校,实际是当地政府在解决流动孩子的问题。户籍所在地的钱没有到位,是由当地纳税人的钱解决流动孩子读书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