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也集结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人间大爱正在这里传递。
给孩子做心理辅导的志愿者
虽然到处都是受灾的群众,但在九洲体育馆北门的一个角落,还不时传出孩子们的欢笑声。一位来自南京的志愿者正在和十几个孩子做游戏。在他身后的帐篷里,不是食物或药品,而是孩子们需要的书本、玩具。
这位志愿者叫王宇诚,在南京从事青少年潜能开发工作,作为“希望九洲”黄丝带的一名志愿者,他四天前来到成都,每天到绵阳九洲体育馆为灾区的孩子们做心理辅导。他会让听话的孩子加入他们的团队,成为志愿者。
“深呼吸,面带微笑和旁边的人握握手。”“你们现在要做的,一要吃饱饭、多喝水;二要自强,每天锻炼身体;三要自立,坚持学习,尽量帮助别人,如果有不开心的事一定要说出来……”王宇诚不时引导孩子们。
他告诉记者,他在南京的公司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这回来成都还专门请了60个顾问,专门跟踪这些受灾地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把自己的电话都告诉这些孩子,也尽可能留下孩子们的联系方式。
“现在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有目标,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帮助自己,树立荣誉感,重新找回勇气。”他说,“我们要一直待到这些孩子能好好管理自己为止。”
教别的孩子写下“我们有希望”的小志愿者
也许李豪不能算作志愿者,但他的确在做志愿者都在做的事情。要不是看到李豪胸前挂着的救助证,很难相信这个12岁男孩儿在地震中丧失了4位亲人。现在他已经拥有了一根黄丝带,正在帮助另一个小朋友做心理辅导。
“你会写字吗,把下面的字写下来,然后我告诉你它们的意思。”李豪认真地跟另一个孩子说。
记者看到,两个孩子认真地写下了下面三句话:感谢祖国对我的爱;要爱护自己;我们有希望。
一位志愿者告诉记者,这三句话是李豪刚刚在心理辅导中学到的,按照老师的要求,他正在把他认为最好听的话传给下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
在寻亲墙前寻找亲人的志愿者
如果是在往常,体育馆国旗下方的灰色大理石墙会被擦洗得干干净净,但如今,这里已被大大小小各种颜色的纸条贴满,成为了一堵“寻亲墙”。
“安县茶坪乡龚木林请速与我们联系!”
“王丽玲,女,6岁,地震不慎走失,请速与爸爸王明联系。”
“我是周新宇,半岁,手戴长命福贵银圈。爸爸,妈妈,你们快回家。”
墙上每个纸条就是一则寻人启事,有的是打印出来的,但更多是用圆珠笔写成的。
来自洛阳的冯辉站在“寻人墙”前已经静默了很久。13天前的那场地震,让他相爱多年的未婚妻成为了现在两万多名失踪者中的一个,从此生死两茫茫。地震发生后,他从河南出发,踏上了寻找未婚妻的漫漫长路。但冯辉又是体育馆众多志愿者中的一个,每天忙着转运物资、防疫。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用消毒药水把广场门前的空地喷洒完。
“人们在这里找到的亲人越来越少了。”冯辉开始哽咽,“我知道这种感觉,我必须做点什么,这是我选择做志愿者的理由。”
来自大庆油田的残疾志愿者
在九洲体育馆门前,来自大庆油田的退休工人杨立凯吸引了一大群孩子。
在体育馆的空地上,他教孩子们玩自己从大庆带来的玩具。虽然玩具比较旧,有些电动玩具也不太灵光,但孩子们仍然玩得很高兴。
“我就是四川人,也是残疾人,腰椎受过伤,家乡遭了灾就要回来做点贡献。”杨立凯说。
记者看到,老杨甚至把自己的一些字画都带来了。“我也没什么钱,从家里带来些旧什物,希望能给孩子们带点快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老杨的字画上写着“坚强”“勇敢”等词语。“孩子们应该会喜欢,因为他们能看得懂。”老杨说。(记者 王宇、齐中熙、肖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