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恩格贝 开创新事业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创始人名叫王明海,曾任鄂尔多斯集团的副总裁。上世纪90年代初,他毅然放弃城市的生活,放弃优厚的待遇,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进驻恩格贝,迎着漫天的黄沙,挑水种树,一点一点地艰难播下希望的绿色,嘴里吐不掉的细沙就着冷馒头裹腹。绿色,在这30万亩的黄沙上一点点扩大,从此也开始了他的治沙生涯。
初到恩格贝,王明海也着实被吓了一跳:这哪里是什么“草场”,黄沙的魔掌早已吞噬了这里的每一处绿色,原有的上百户牧民已被风沙迫迁他乡,可供王明海他们落脚的,是一处治沙站的“遗址”:一间黄沙半掩废弃的土坯房。与沙漠打交道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刚刚栽好的树苗被一场场沙暴卷走,几百万元的投入瞬间被恶劣的天气一扫而空……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恩格贝人突发奇想:何不以洪治沙,以洪淤地?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他们在恩格贝南缘筑起一道绵延2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恩格贝示范区内建成总蓄积量达300多万立方的大水库,沙漠里有了长年不断的水源;他们淤澄出万亩海绵田,在16万亩荒沙上种植了300多万株树木和300多万穴沙柳等灌木,还在洪水淤出的田地里种植蔬菜、瓜果、花卉、药材、沙野菜。
王明海在接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最早到这里的时候,整个恩格贝就只有4个人住在这里。经过20多年的治理,这里现在已经有4000人常住这里,他们从事着沙草产业、现代农业及旅游等方面的工作。”
当记者问他,恩格贝现在的年产值时,王明海诙谐地对记者说:“也就几千万吧,上亿都不是问题!”经过10多年持之以恒的努力,这里种植的乔木已达300万株,沙柳等灌木达1000多万穴。淤澄出的万亩“海绵”田上长满了绿树、青苗、花卉、药材和庄稼。4个大水库蓄水量达300多万立方米,为治沙造林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更为发展沙产业创造了条件。
恩格贝的新客人——非洲鸵鸟
同时,这里还养了100多只非洲鸵鸟;这里还是优质山羊基地,已向各地提供优质种羊6000多只;这里出产的“沙漠泉”矿泉水年产突破7000吨大关。王明海说,“治沙不仅需要投入,也可以从中获得回报。如果在沙漠治理的过程中形成绿色产业链条,再将沙产业的财富不断投向沙漠,让沙漠有足够的绿色收入推动产业发展,如此循环往复,绿色将会无限延伸。”
在展览馆里,记者看到陈列着上百封书信,有海南的、辽宁的,有自四川大学、清华大学的,有个人名誉写的、集体名誉写的,还有很多日本友人写的,信中内容均是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王明海先生治沙壮举的赞美。
独具魅力的沙漠生态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治理,恩格贝沙区初步形成带、网、片、乔、灌、草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为保护母亲河――黄河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1997年恩格贝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试点),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将恩格贝定为自治区级生态示范区。
与会代表正在给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的鸵鸟喂食
如今的恩格贝,不仅是防沙治沙的生态示范区,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在的恩格贝建有百禽园、葡萄园、瓜果园、蔬菜园、花卉园、松柏园等,已发展成为集沙漠珍禽动物观赏、大漠风景观赏、生态农业观赏、沙生植物观赏和游客休闲渡假综合服务为一体的沙漠生态旅游区,开发了植树旅游、观沙漠绿洲、观珍稀动物和水上娱乐等旅游项目,形成了五大旅游景区,二十余个旅游景点。其中的“漠中河”长3.5公里,乘块艇或荡舟随着沙丘的婉延曲折直入沙漠腹地,堪称天下一绝。
恩格贝生态旅游区独特的天然沙漠风景,景观壮美、风景独特,700公里黄河呈无比巨大的“几”字形,宛如弓背,迤俪东去的茫茫沙漠宛如一束弓弦,组成了具大的金弓形。难怪有人为这里作诗云:大漠浩瀚,长河如带。沙海茫茫,朝日浑圆。气魄宏大,如诗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