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宣传专题 正文
呼和浩特经济社会主要发展成就
内蒙古新闻网   08-07-03 10:29 打印本页】 【字体:  】  【关闭

  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市各族人民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其他民族自治地方加快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而且为维护全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显现出“六个同步”的鲜明特点:

  一是总量扩大与结构优化实现同步。全市经济总量由1949年的0.46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900.1亿元,60年间增加近1956倍,而且即将实现由百亿元阶段向千亿元阶段的重大跨越。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三次产业比重由由1949年的75.9:8.6:15.5演进为5.7:38.9:55.4,一产比重明显下降,二产特别是三产比重进一步上升。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以一产和三产为例,200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占一产总产值比重和经济及饲料作物种植面积占种植总面积比重双双超过60%,基本上接近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以奶业为龙头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在全国前列,成功打造了“中国乳都”。三产增加值提高到2006年的498.3亿元,金融、保险、信息、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三产增加值占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7.4%。

  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同步。60年间,全市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0.4%。特别是从2000—2006年,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始终保持上游或首位水平。其中,GDP年均增速达到24.6%,最高年份达到30.9%,呈现出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态势。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城市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区空气质量、饮用水质、公共绿地等环境监控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环保要求。2006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3天,在北方15个省会城市中的位次由2000年的末位上升为第三位,一级空气质量天数上升为第一位。饮用水源水质连续七年100%达标。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的不足10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从2003年开始,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成绩连续四年位居全区第一。没有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发展“通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

  三是工业壮大与结构升级实现同步。1949年,全市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只有电灯公司等几家企业,产业工人仅有670人,当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仅有221万元。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83.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2839倍。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更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以“十五”期间为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00年的193个增加到2006年的272个,增加值由31.6亿元增长到230.1亿元,增加6.3倍,占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11.3%提高到13.8%。多元化工业格局逐步形成。工业体系由“小而弱”的纺织、化工、食品、建材加工制造业,发展转变为“大而强”的乳业、电力、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冶金化工、机械制造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产业集群化程度显著提高。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原有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已淘汰出局,取而代之为高科技、无污染、非资源依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2006年,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达到15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接近70%,基本建成了乳品加工、火力发电、生物发酵三个国内同类地区中最大的产业基地和自治区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

  四是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与产业发展的良好成绩相辉映,城市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1949年,全市建成区面积仅有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只有12.4万人,由于经历战乱,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城市面貌更是满目疮痍。到2006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9平方公里,比1949年扩大了16.6倍,相当于近60年间建设了17个新的呼和浩特。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厚资源得到保护和发掘,对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观音寺、乃莫齐召、财神庙、将军衙署、昭君墓、公主府、乌兰夫公园等文化古迹进行了修缮、复原和扩建,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城市“名片”得以充分打造,多民族文化特色景观街建设初见成效,展示了草原都市的独特魅力。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化水平较高的文化艺术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商务会展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即将建成并投入运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宜居水平进一步提升,旧城区、棚户区、城中村、出城口、小街巷改造同步加强,绿化、美化、亮化以及环境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市容大环境和居民生活小环境都有明显改观。

  五是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实现同步。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和居民财富成正比增长,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全市财政收入由1949年的亿元提高到111.8亿元,增长了14148倍。特别在“十五”期间,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同2000年相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354元增加到14055元,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39元增加到5308元,增加1.1倍,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到西部11个省会城市首位,进入了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上游水平。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4613元增加到9831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558元增加到3050元,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乐”升级,城镇恩格尔系数由35.2%下降为32.8%,农村恩格尔系数由44.5%下降为37.8%。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全方位、多领域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网络。社会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开工建设了一批大型教育、体育、文化、新闻等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全市高等院校由13所增加到19所,体育场馆由6个增加到9个,公共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面积由4.3万平方米扩大到4.9万平方米,市县两级医院由50个增加到62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从无到有达到111个。社会治安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和谐首府建设迈出了可喜步伐。

  六是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同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向城市集聚、产业向园区集中的步伐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同步延伸,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这一特征在“十五”期间最为明显,全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51.1%提高到57.7%,基本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县域经济发展迅速,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06年,全市9个旗县区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其中托县、赛罕区、新城区、玉泉区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基本占到了自治区财政收入过10亿元旗县区的三分之一。

  纵观“十五”以来发展历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其主要标志为“八个转变”:一是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表现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以自产自销为特征的小农经济模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进入到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初步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的转变。表现为产业多元化水平明显提高,产业链条延伸和升级步伐加快,工业经济由资源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进入到具有循环经济特点、以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主的新型工业模式。三是第三产业初步实现了由传统服务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变。表现为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提升,新兴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城乡居民不同层次消费需求基本相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速推进需求基本相适应。四是初步实现了由落后的中小城市向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变。表现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益完善,特色更加凸显,宜居水平明显提升,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发展由主要依靠消费拉动的模式,进入到消费、生产双驱动的发展模式。五是初步实现了由城乡二元分割发展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表现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之间资源要素流动加快,由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模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城乡互动、工农互补发展模式。六是初步实现了由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投入产出并举、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转变。表现为过去几年大规模投入所产生的效益正在逐步显现,投资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日益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政府职能由重经济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进入更加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阶段。七是初步实现了由单一社会扶助模式向综合社会保障模式的转变。表现为社会公平、公正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障面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企业人员逐步向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困难群体覆盖,社会保障方式日趋多元化,社会救助方式渐趋福利化。八是市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和干部执政理念明显转变。表现为广大市民热爱首府、情系首府、建设首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谋事业、干事业、创事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并富有成效,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良好氛围已经在全市上下形成。

  60年艰辛发展,60年成果辉煌。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充分展示了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区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也充分展示了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丰硕成果,这一切对于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虽然我们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相比,同首府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产业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城乡一体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稿源: 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员会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编辑: 吴狄
相关新闻
 
  娱乐新闻
 
情侣现身京城:邓超谈新戏 孙俪上车卖票
水木年华体验不插电 带来更多经典演出
《全民超人汉考克》优惠观影团报名开始
新红楼新造型 李少红顶压力继续吹戏曲风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