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圣火耀红山 奥运火炬抵达赤峰开始“文化之旅”
内蒙古新闻网   08-07-10 08:38 打印本页】 【字体:  】  【关闭

  2008年7月10日上午,奥运火炬将在赤峰市进行传递。赤峰市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传递的最后一站,在此之前祥云圣火已经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圆满传递。满载着对北京奥运会美好祝福和对祖国繁荣富强良好祝愿的奥林匹克圣火将在赤峰市开始为期半天的“文化之旅”。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东、东南与哲里木盟和辽宁省朝阳市毗邻,西南与河北承德接壤,西和北部与锡林郭勒盟相连。“赤峰”因城区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赤峰地区战国时期属东胡。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置赤峰县,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为直隶州。1946年热北专署改为昭乌达盟。1956年将原热省辖部分旗县并入昭乌达盟划属内蒙古自治区。1983年撤销昭乌达盟,设立赤峰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总面积90275平方公里,东西最宽375公里,南北最长457.5公里。辖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巴林左旗、巴林右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宁城县,3区7旗2县,有蒙、汉、回、满等30个民族,总人口460万,其中蒙古族人口82万。

  像许多城市一样,赤峰亦因山而名,这里孕育出了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红山文化的陶器。主要有细泥红陶和夹砂褐陶两大类。近年来考古专家对红山文化的陶器研究发现:赤峰出土的陶器,无论是从器物造型、制作工艺还是彩绘技术,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它那健劲的造型、坚固的质地和绚烂的色彩又与甘肃、河南的仰韶文化彩陶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正是这些相似之处,建立起了中原仰韶彩陶文化与塞外红山文化彩陶的一个奇妙的接触点,使人们鲜明地感觉到红山文化与长城南北远古先民们的一种合璧杰作。它告诉人们,五六千年以前的赤峰地区的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相互独立而又彼此影响,同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要素。

 

赤峰市夜景(资料图片)

  赤峰市徽由赤峰红山和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发现的碧玉龙组成。整个图样呈正圆形。底部为红山,玉龙置于中央,其构思主题是突出玉龙和红山。底色以碧绿色为衬,象征一望无垠的绿色草原,体现赤峰市以农牧业为主的生产特点。辽阔草原一派生机。红山呈赫色花岗岩自然状貌,是赤峰或乌兰哈达的主要象征。体现赤峰市各族人民英勇坚强、纯厚朴实、不畏强暴、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玉龙原型设计为金黄色,位于图案中心。体现中华民族崇尚龙型的重要特点和赤峰悠久的历史渊源及古代文明。龙头上长高扬,姿态飘逸,从绿色大地和红山腰部跃起,象征赤峰市各族人民崛起振兴,永远向上的精神。龙型恰好与赤峰市拼音字字头c吻合。

  赤峰市地域十分辽阔,资源非常丰富,是具有生物和地质多样性的天然博物馆,是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盛地。全市有草原9000万亩,林地3000万亩,森林覆盖率23%。境内有老哈河、西拉沐沦河、乌尔吉沐沦河、叫来河和贡格尔河五大水系,常年蓄水的天然湖泊70余处,其中克旗达里湖面积为35.7万亩,是内蒙古第三大湖泊。赤峰市为附近粮食、牲畜、毛皮、药材集散地。农业是赤峰市的基础产业,全市耕地面积1760万亩,种植品种除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外,还有甜菜、油葵、烤烟、药材等经济作物。牧业生产方面,肉牛、细毛羊、肉羊、白绒山羊、瘦肉型猪、肉鸡、蛋鸡等畜禽饲养在自治区举足轻重,羊毛、羊绒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70余种,矿点千余处,主要有煤、石油、金、银、铜、铅锌、钨、铁、莹石、大理石等。

 

  赤峰工业有煤炭、制药、造纸、皮革、化学、机械等。农业以产谷子、高粱、玉米为主。发展前景广阔,经济潜力巨大,是具有很大后发优势的地区,是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前沿阵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水平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奥运圣火的传递,必将充分展示赤峰市的亮点和魅力,以及红山文化所蕴含的赤峰市各族人民崛起振兴,永远向上的精神。届时,赤峰市还将组织举办以奥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为主线,突出民族、民间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文体艺术表演活动,以热烈、隆重、精彩的庆祝活动,迎接奥运圣火走进赤峰市。(记者:曹琳)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静
相关新闻
  娱乐新闻
 
章子怡明年要“婚”? 外籍男友高调承认
吴宇森上《康熙》小S性感陪跳“投怀送抱”
宣传《大珍珠》 殷桃“桑拿天”靠打点滴拍戏
长春电影节刘烨四度登台马伊琍挺大肚领奖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