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普通专题 正文
繁荣发展的莫旗教育事业
内蒙古新闻网   08-07-13 11:18 打印本页】 【字体:  】  【关闭

  新中国成立前,莫旗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教育事业凋零破碎,全旗文盲、半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莫旗仅有一所中学——布西中学,小学有95所,145个班级,在校生4767人,在校生占适龄儿童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二。1958年自治旗成立后,实行公办、民办相结合,全日制、半日制并举,在农村办起了民办小学和半日制小学21所,全旗小学增加到126所,在校生744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百分之八十八点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被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特别进入“十五”、“十一五”以来,全旗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改革全方位展开,为自治旗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截止到2007年,全旗共有乡级小学14所、村级小学64所、教学点90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初中1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办幼儿园1所,教研培训中心1所。全旗共有学生34668人,中小学教职工3930名。

  莫旗教育事业20年辉煌成就主要表现是:认真落实“科学兴旗”战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为目标,认真执地《莫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旗委、旗政府坚决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狠抓“两基”工作,不断提高“两基”水平;狠抓安全、促稳定,为教育发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狠抓民族教育工作,把民族教育在“优先、重点”位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工作基础,大力推进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断加强校长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师校际、乡际间流动管理,每年都安排尼尔基镇的40余名教师到薄弱村小学进行轮岗支教;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截止2007年末,全旗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3284名,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幼儿园、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分别达到百分之百、百分之九十九点五、新中国成立前,莫旗地区经济、文化十分落后,教育事业凋零破碎,全旗文盲、半文盲率高达95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莫旗仅有一所中学——布西中学,小学有95所,145个班级,在校生4767人,在校生占适龄儿童的73.2。1958年自治旗成立后,实行公办、民办相结合,全日制、半日制并举,在农村办起了民办小学和半日制小学21所,全旗小学增加到126所,在校生7444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被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特别进入“十五”、“十一五”以来,全旗各类教育健康发展,教育改革全方位展开,为自治旗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截止到2007年,全旗共有乡级小学14所、村级小学64所、教学点90个,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初中12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教办幼儿园1所,教研培训中心1所。全旗共有学生34668人,中小学教职工3930名。

  莫旗教育事业20年辉煌成就主要表现是:认真落实“科学兴旗”战略,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以“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为目标,认真执地《莫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旗委、旗政府坚决做到“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机制,进一步规范教育管理,狠抓“两基”工作,不断提高“两基”水平;狠抓安全、促稳定,为教育发展创建良好外部环境;狠抓民族教育工作,把民族教育在“优先、重点”位置。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工作基础,大力推进校长负责制和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积极推进全员聘任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不断加强校长培训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不断加大教师校际、乡际间流动管理,每年都安排尼尔基镇的40余名教师到薄弱村小学进行轮岗支教;不断优化教师结构,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截止2007年末,全旗中小学共有专任教师3284名,有高级职称教师119人、中级职称教师116人,初级教师职称1523人。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学历层次逐步提高,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为全旗教育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为全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稿源:  编辑: 赵静
相关新闻
 
  娱乐新闻
 
刘嘉玲逛街筹婚事 被称“梁太太”合不拢嘴
蓝心湄疑成功人工受精 3个月内不便对外透露
席琳·迪翁唱歌嘟嘴装可爱 被批老态顿显
“蜘蛛侠”托比不满狗仔跟踪拍照 破口大骂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