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9:30,中宣部理论局局长张西明,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杨信礼,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刘水明,军事科学院政研所所长、教授王幸生,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郭晓东做客新华网,围绕《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一书内容,与大家进行网上座谈,解答网友的提问,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共同探讨当前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主持人]一 位网友问,你们把这样大的理论读物通俗地呈现给读者,肯定花费了不少心力,面对这种工作有没有觉得压力很大?
  [军事科学院政研所所长、教授王幸生]我们做这种工作,很重要的就是以通俗、生动、鲜活的形式和语言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回答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让广大干部群众喜闻乐见。这个工夫不仅要下在对于理论本身的理解上,还要下在找到恰当的形式、恰当的语言。好多网友可能也看过我写的文章,这些年来,我在写文章时很注重把一些理论文章写的生动鲜活一点。写这本书更是不同,在这方面要下更大的工夫。
  [中宣部理论局局长 张西明]这本书的工作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确定问题、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变化多样的时代,包括社会生活、国际国内形势,有时候问题是时代的召唤,在这里边为什么选这个问题,而不是选那个问题,为什么感觉这个是干部群众关心的,而那个不是。我们确定这些选题是非常艰苦的一个工作。确定这些问题之后,我们经历很多过程,包括在网上征求意见,包括我们对党的重大精神的反复学习,到最后来把握和确定这些问题。
  确定问题之后的第二个层次就是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一种方式是甲乙丙丁、1234,虽然这个问题确定的很好,但是听了半天就是没有说到我想听的那个点子上。
  接下来就是研究怎么把握,又能够权威,同时又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而且是爱听也能听的进去的方式。大道理要变成群众易懂的小道理,从文风一直到我们写作的方式,花了很多时间。这本书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之所以成为通俗化方面的典范,实际上是对我们两方面工作的一个肯定、赞成和好评。
  我们做的通俗化工作,又要写的准确,保持它的权威性,同时还要写得活,写得新,把这些结合起来就成了列宁说的,通俗化是对理论的最高要求。大家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后可能变成一个小小的册子,把相对论通俗易懂的告诉大家,这种工作大家认为是爱因斯坦普及高深科学理论作出的最大贡献,但也是最难的。真的要融会贯通,要下特别大的工夫。网友在这方面不妨看看我们的书,能不能体会到我们这种心血,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会继续努力。如果大家感到还不通俗、还不生动,在某些方面还没有把握到大家关心的问题,也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在今后工作里继续探索改进,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
  [主持人]其他嘉宾在编写这本书有什么心路历程跟我们分享一下?
  [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 刘水明]这本书我是第一次参加编写,我认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这些热点问题都是来源于生活,我是搞新闻的,新闻讲“三贴近”,我们也是“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对这本书的编写,自己还是受了一些教育。根据自己亲身经历,确实不容易,又要解读当代问题,又要解读中央的精神。这本书有些篇目经过反复修改,又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以及各部门的意见,这些工作都做的很到位。我觉得这本书有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郭晓东]参加这本书的编写,对我个人受益匪浅。这本书力求做到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如果这本书板起面孔教训人,人们是不喜欢看的。我们写书的时候都是从小处切入,然后慢慢上升到理论问题。
  [张西明]我们在十几个省区市召开座谈会进行调研,从实践当中来,再回到实践当中去,或者说从群众当中来,再回到群众当中去。
  [主持人]请问杨教授,您在传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候,有没有其他教学手段让听众和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您所教的内容?
  [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杨信礼]现在我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是多样性,张局长去年在我们中央党校学习半年,肯定也有一些体会。
  [张西明]杨教授讲课生动,课件做的很好。
  [杨信礼]我们过去讲课就是一张嘴巴、一个讲稿,一支粉笔。现在教学手段比较现代化、多样化了,有多媒体教学,有PPT课件。在讲课之前把一些重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以及一些图表、数字、图画做成课件,一方面教师讲,另一方面就是演示,这种形式比较鲜活。另外,现在对于教学的要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是多维的指标体系。比如说有理论基础,一个课程有一个理论的支撑,其次就是联系实际,有一种现实感。还有就是教风教态、教学艺术、课件制作,有好、不好、一般、差四个方面。通过多维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授的备课、授课质量水平进行全方位的衡量。
  另外,就是研究式教学,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学员到了学校要研究问题,最后要出一项成果,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让这些成果发挥作用,或在刊物上发表,或送给决策部门参考。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央党校的教学上了水平、上了层次。联系到《理论热点面对面》,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得到广大读者和网友的关注,是因为这些问题是从实践中来的,中宣部理论局的同志每次在编这本书以前,都是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广泛的征集问题、筛选问题,最后凝练成一二十个问题。
  广大网友关心这些问题,他们期望对这些问题有一种明确的、精辟的解答,这些问题征集回来以后,组织领导和专家对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研究和吃透问题的基础上再对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数易其稿。首先要吃透问题,在吃透的基础上,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表述出来。实际上我们参加《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的写作,对我们来讲确实是一种学习和提高,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和考验,把理论问题说得既准确,又通俗易懂,确实要下很多工夫。应该说中宣部理论局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理论的宣传普及作了非常好的工作。我们参加者是深受其益,相信广大读者读了这本书以后也会觉得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