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办实事,经济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全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长期以来,伊金霍洛旗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促进经济与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始终把民族工作摆在事关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连续两次被评为“鄂尔多斯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2004年,率先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四免两补贴”(免杂费、书费、本子费、教辅资料费,补贴农牧民子女住宿费,全额资助少数民族学生住宿费和伙食费)政策,使全旗16000多名学生全部免费就学。在清还了4000多万教育事业投入的基础上,新投入7000多万元,新建、改造了12所学校,其中,投入1000多万元,新建了旗民族中学实验楼、宿舍楼、旗蒙古族小学教学楼和伊金霍洛镇蒙古族小学教学楼,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少数民族学生100%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达到98%。
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全旗7个镇都已建起多功能文化活动室,嘎查村一级的文化设施建设也在深入推进;旗乌兰牧骑8年蝉联全区第一,被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后获得680多个奖项,自编自演的《鄂尔多斯婚礼》饮誉中外,《银鞭》、《牧人眷恋》等四部作品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旗乌兰牧骑代表中国参加了在西班牙举行的国际民间艺术节。
实施了农牧民大病医疗统筹与新型合作医疗相结合制度,有效解决了农牧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农牧民少数民族群众的个人报销比率;实施了农牧民和城镇特困居民无税费工程,政府为转制企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切实解决了其后顾之忧;实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使1012人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新建敬老院、老年公寓7所,使城乡“五保”老人老有所养;每年投入200万元,解决200户相对困难的少数民族户的棚圈和饲草料基地建设;投入266.6万元,为全旗200多户少数民族危房户全部实施了“安居工程”,全旗少数民族群众实现了“零危房”;投入1300万元,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畜饮水、畜种改良、通讯道路等生产生活环境,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新修砂石公路98.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砂石公路,架设高低压线路125.6公里,打机井480眼,建变压器台163座,新建棚圈1.6万多平方米,发展水浇地13300亩,使少数民族农牧民人均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6亩;“虹波工程”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实施,使全旗的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由原来的45%提高到95%,旗广播电视局开办了蒙语广播电视节目,新建多路微波发射站4个,使农牧民可以免费收看12套电视节目,特别是保证了农牧民都能收看到内蒙古电视台、鄂尔多斯电视台和伊旗电视台三套蒙语节目。累计投资4.76亿元发展成吉思汗旅游文化产业,维修了成吉思汗陵园、建成了伊金霍洛旅游城镇和布拉克浩特旅游接待区,充分发挥民族旅游业的支点作用。今年,我们邀请有关专家组织召开了一次专题研讨会,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业发展规划,完成了《伊金霍洛旗旅游纪念品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加大对社会事业投入中,伊金霍洛旗更注重强化服务。在“送”和“给”的同时,着力在“引”和“导”上下功夫,制定了全旗县级干部“五联一包”责任制,其中包括每人联系一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并要求所包扶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在两年内脱贫。89个旗直部门实行包乡包村制度,全旗700名副科以上干部开展与贫困户“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先后6次开展了以“心连心”、“富民五送、服务三农”、“甘做人民公仆,争当发展先锋”为主题的下基层活动,把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困难群众作为重点扶持和帮助对象,建立起了联系农牧区、服务农牧业、致富农牧民的长效机制。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都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经济意识、学科技用科技意识、谋划发展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近年来,伊金霍洛伊旗将置身于全区、全国的大格局,围绕建成世界级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目标,全面整合和挖掘旅游资源,着力加快以成陵旅游为核心的民族文化旅游和以神东现代工业为核心的工业旅游发展。旗通过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分享到了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了伊金霍洛旗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下一步,特别要充分发挥成吉思汗陵独特的资源优势,通过精心策划、宣传和包装,大力提升知名度,切实打响这一世界级品牌。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与秦始皇陵墓、黄帝陵、西夏王陵等帝王陵园合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着力在产业化发展、产业链延伸和市场营销方面下功夫,强化景点的统筹规划与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产品和纪念品的开发与营销,努力变“一日游”为“过夜游”,变“门票经济”为“产业经济”,变观光型产业为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力争到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