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探寻英雄城市之魂
内蒙古新闻网  08-09-26 14:39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这是一个美丽而极富魅力的城市。

  这里,一个个绵延不断的爱心故事承载着城市的荣光与梦想!

  3年前,这里发生过的“12·14英雄雄体”事件,曾让这个城市名扬天下------ 2个月前,还是这里,为了挽救一个陌生农民工的生命,数百人涌入医院,争相献血,在一场无声的爱心大营救中为其送去了生的希望,为这个城市又一次奏响爱的凯歌------

  这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城市!这是一个孕育英雄的城市!这是一座更加温暖、和谐的城市!

  为了更进一步探寻这座英雄城市之魂,让我们在这些挥之不去的感动中,再一次领悟青城人民淳朴的关爱之情。

  镜头一: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双重庆典,喜气盈门。急促的120警笛打破了喜庆的喧嚣,为新医务大楼送来了营业接诊的第一位病人。却是一个“三无”青年伤者,强烈的责任感敦促着医护人员特例打开了绿色通道----- 2006年8月1日,一个特殊的日子。塞外青城彩旗招展,军乐齐鸣,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青城各族群众采取不同方式,与人民子弟兵共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9周年。同时,也是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新落成的医务大楼开始营业的第一天。全体医护人员更加精神振奋,一丝不苟地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16时43分,忽然,一阵急促的120警笛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医院喜庆的喧嚣。120救护车将一名因车祸造成失血过多,处于休克状态的青年送到了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

  伤者无证件、无医疗押金、无陪护亲属,更不知其身份、姓名。伤势严重,生命垂危。

  时间就是生命。危急关头,医院紧急开辟绿色通道,迅速组织全力抢救。经确诊,伤者左肾破裂,腹腔积血,须立即手术,并需要1000毫升的血液作保障,如在6小时内得不到有效救治,成功挽救生命的几率将等于零。

  血液化验结果出乎意料,患者的血型竟是非常稀有的AR·h阴性血型。化验科护士盯着显微镜反复复查了5遍,毋庸置疑,确为稀有的AR·h阴性血型。院方立即与呼和浩特市血液中心联系:全市仅有该类血浆200毫升。全内蒙古自治区登记拥有该血型的只有30人。

  肾切除手术对于有着30多年建院史的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来说并不困难,可能否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找到具有该血型的人,并采集到800毫升的血液成为摆在全体抢救人员面前最大的难题。

  时钟指向18时00分。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院长郭纯当机立断,采取紧急措施,确定抢救方案,将8名下班回家的医护人员紧急召回医院。20分钟后,一个由14人组成的抢救小组成立。抢救方案按“两步走”同时展开:一是用已有的200毫升血液作保障立即实施手术;二是千方百计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血型匹配的人。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寻找血型匹配者的行动中,医院一边将情况向驻呼武警部队通报,一边向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栏目和内蒙古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都市全接触栏目发出求援。

  18时46分,40多名具有A型血的武警官兵首先来到血液中心参加血液筛选。他们争抢着:“先查我,我是A型的。”他们的衣袖捋得高高的,有的干脆脱掉了外衣,光着一只胳膊。但经过化验,所有战士都是AR·h阳性血型,他们带着满脸的遗憾,极不情愿地走出了化验室……

  画外音:

  郭纯院长:“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更何况我们还是军人”。

  李尹护士:在我们看来,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镜头二:求救电波牵动无数热心肠,深夜里一种因爱而起的感动在青城悄然流淌,一场无私的爱心接力赛较量在生死交界线上。

  就在医院发出求援信号5分钟后,呼和浩特电台交通之声栏目报道组就赶到了医院,了解情况后立即在病房将病人的危急情况向社会播报。迅即,医院的值班电话为了献血热线,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汇集着不同口音的人们关切的心声。

  呼和浩特电台交通之声栏目报道组组长刘英是在最短时间赶到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的。刘英是呼和浩特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交通广播总监。18时50分,刘英在单位接到一位姓崔的听众打来电话,反映他的朋友出了车祸,急需A型h阴性血液。听到对方急促的求助声,刘英意识到这决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助电话。她马上拟定了一份“紧急求助A型h阴性血液的通知”,告诉直播间的主持人在《新闻联播》一结束紧急反复播出。并告诉听众,栏目报道组已赶往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及时现场报道伤者救治情况。在刘英与报道组成员赶往医院的途中,她们已从广播中听到这条紧急求助通知了。刘英和报道组成员深深地感到自己已经投入到了这场紧张的战斗中来。

  刘英一行火速赶到医院,电梯工作人员闻讯开通了医生专用电梯,将报道组成员及时送往7楼手术室。伤者的两个姐姐已在门口焦急守候(经化验,姐姐的血型为AR·h阳性,无法为弟弟献血)。从手术室走出一位大夫,告知已为伤者做好手术准备,只等着血液到来,情况万分火急,伤者生命垂危。时间不允许报道组成员按以往的采访贯例进行,大家迅速进入采访状态,与听众同步了解事情的真相,为的是更快、更多地唤起听众对紧急求助血液的重视,对这一事件的紧急援助。

  采访中得知,依然在出血的伤者的血型是一种更为稀有的AR·h阴性血型,而不是A型h阴性。报道组马上与直播室联系更改求助血液通知。同时,伤者姐姐对着广播哭诉和求助的声音、手术进退两难的场面在报道组成员的快速反应和生动的描述中通过电波传遍了青城上空。

  “现在有一位车祸伤者急需输AR·h血液,希望相同血型的人速到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献血。”主持人急促的声音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很快,医院电梯工作人员领来了2位要给捐款的听众。他们是内蒙古金桥大酒店经理韩永茂及其朋友。韩经理拿出1000元人民币,对伤者的姐姐说:“我们的血型与伤者不一样,他现在需要帮助,我们捐一些钱来尽我们的微薄之力”。

  与此同时,医院的同志报告,急诊室已经赶来好几位献血的出租车司机。

  19时15分,40多名部队官兵和地方群众先后赶到医院,要求进行血液筛选化验。很快,献血人数超过了100人。有位60多岁的老大娘带着儿孙前来献血,大娘急急地说:“如果血型合适,我们一家就能献800毫升……”

  7点30分,呼和浩特电台交通之声栏目直播室停止了台里所有节目,也来不及和台领导请示,反复地播出这则寻找这种特殊血型的消息,同时持续播报着医院现场救治情况。

  报道组为了及时向听众反馈现场情况,从急诊室到采血室的走廊内,3个、5个、20个……他们在仔细地数着人数,记下献血者的姓名、电话。但没过一会儿,走廊里已塞满了人。好些人在向报道组记者摆手:“别记了,我们不需要留下姓名……”

  此时,一拨一拨的献血者赶到医院,伸出胳膊说我是A型血、我是O型血。

  他们中有出租车司机、有教师、有普通职工、有民工、有学生、也有老人……

  20时40分左右,平日爱听音乐的的哥闫良刚把车载收音机的频道切换到呼市交通台的波段,一个揪心的声音通过电波传了出来:“呼市市民们,今天下午,由于一起车祸,一位23岁的年轻人身负重伤……”不知道自己血型的闫良听后想也没想,就直奔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排队,抽血,验血,闫良焦急地等待着化验结果。此时,正好家里打来电话说有急事要他回去,闫良急忙找到在现场报道的刘英,把50元钱和一个写有电话号码的字条塞在了刘英手里,恳切地说:“50元钱是我对伤者的一点儿心意,如果血型符合我马上回来。”结果显示他的血型与伤者不符,为此他曾有过莫大的遗憾。

  爱心车队的郭继忠师傅听到广播后及时赶到医院对大夫说,他的妻子是A h阴性血型,正往这边赶。

  来自兴安盟的小夏同学听到求救的信息后迅速赶了过来,他说:“虽然我的血型不符合,但是我会叫我的同学们来,没准儿他们中有符合的。”

  金桥开发区某工地的几个民工兄弟在工棚里听到广播后,也迅速赶了过来。听他们的口音,才知道他们是来自山东、河南等地。

  几家媒体的记者也相继赶到现场,在采访的同时也挽起了袖子,希望能用自己的鲜血来挽救伤者的生命。

  ……

  人流在一波一波地涌动,大多数虽不知道自己的血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急切动作------捋起衣袖,在焦急中等待……

  涌动的人流中,从没听到有人问起受救助者是谁?他是干什么的?只是从后来的广播中得知伤者年仅23岁。

  此时,时针指向19时50分。按照医院的抢救方案,手术正式开始了。

  抢救小组的人员承担着双重的压力。手术只能在仅有的库存200毫升血液的保障下提前实施,只许成功,不能失败。同时,也担心着术中或术后救援的血浆不能采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20时10分,医院通往采血室的走廊里挤来一位高个、健壮的青年,他急切地告诉大家,他的血型就是要找的那一种。大家几乎是本能地为他闪出了一条道。

  他叫辛瑞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当即表示献血400毫升。

  在场的每一位无不为一阵狂喜紧紧攫住----伤者年轻的生命终于有救了!

  正是这400毫升血液保障了手术的正常进行。

  21时12分,在大家的焦急企盼中,医护人员面带欣慰的笑容走出了手术室,手术成功了!

  4分钟后,伤者渐渐苏醒。

  与时同时,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赶往这里。20多辆出租车的司机自发组织了爱心车队,免费接送前来献血的人们。一个小时后,车数增加到了70多辆,停满了整个医院大院。一位司机说:“我一晚上的租车费是80元钱,但为了救人,我宁愿倒贴……”

  23时,第二位血型符合者王燕和医院取得了联系,医院当即派人将她接到呼和浩特市血液中心。血液中心记录显示,王燕本人在今年4月份已经献过1次血,但这回她坚持一次献血400毫升。1个小时后,她的血液输到了伤者的身体里。

  当伤者的姐姐拿出500元酬金感谢王燕时,被她婉言谢绝了。王燕说:“如果为了钱,我就不来了。”

  画外音:

  刘英:“通过这件事,可以折射出青城市民的良好素质和无私助人的爱心。作为媒体,更有责任唤起人们的良知,并且把这种爱心凝聚起来,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良好社会氛围。”

  伤者姐姐:“当医生让我签字的时候,我都绝望了。真的没想到,有这么多好心人为了我的弟弟能这样热心。让我除了感动之外不知说什么好。是他们挽救了我的弟弟,也是他们让我充分感受到了人间的真爱。”

  镜头三:23时,献血行动达到高潮。呼和浩特市血液中心,第一拨、第二拨……出租车的灯光照亮了血液中心大楼,爱心献血者争先恐后地涌向这里。出租车免费运送献血群众。

  呼和浩特电台交通之声栏目发出的电波一直在紧紧牵动着青城市民的心。23时左右,好多出租车司机将电话打到电台直播室,要主持人转告广大群众,只要是来献血的,出租车就会免费送往呼和浩特市血液中心。

  将近午夜了,一些走错路的司机,在直播间主持人的引导下,匆匆赶往乌兰察布路的血液中心。漆黑的夜幕下,几十辆出租车来来往往将血液中心大楼照得通明,蔚为壮观的场面更加憾人心魄。血液中心大楼的电梯已经承接不了一批又一批赶来献血的人们,等不急的就干脆趴楼梯上去验血。此时很少有人知道,AR·h阴性血型只占A型血型的万分之一。要想找到符合者,犹如大海捞针一般,可来者中谁也没有去这样想……

8月2日凌晨1时许,伤者终于度过了危险期。前来献血的市民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大家才渐渐离去。 8月2日上午,伤者完全脱离了危险期。直到这时,人们才得知这位牵动了成百上千人心的被救助者是来自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一位农民工,叫张志全。   画外音:

  内蒙古大学教授袁桦听到此事后激动地说:“生命是最为宝贵的,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尊重与珍惜。当一个生命在生死边缘挣扎时,全然漠视还是热心救助,是检验我们社会良心的砝码。实践证明,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着真善美,正是无数颗爱心,才使社会更加和谐。”

  张志全母亲满含热泪地说:“我儿子是个电工,在呼市打工3年多了,呼市的热心市民给了我儿子第二次生命。作为母亲,我要对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真诚说声谢谢!谢谢了……”

  镜头三:的哥辛瑞清献血400毫升,他却平淡地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我该做的事儿。”

  今年30岁的辛瑞清是一位的哥,说话时,帅气的他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8月1日20时许,辛瑞清接到同是出租车司机的好友杨勇强的电话,说遇车祸急需输血的外地人血型与辛的吻合,辛瑞清马上表示愿意献血。杨勇强立即从如意开发区赶到五塔寺附近,接上辛瑞清直奔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一连串的检验后,医生告知辛瑞清,他的血型与张志全的血型完全吻合。接近零时,辛瑞清的400毫升血液缓缓地流入了血袋。杨勇强把他送回家时,已经接近次日凌晨1时了。对于8月1日献血抢救张志全的事情,辛瑞清只是平淡地说了一句:“我只是做了一件我该做的事儿。”

  画外音:

  的哥石森广说:“在这个涉及生死的危急关头,他们有幸遇上且并未退缩,而是全身心的加入到救助者的行列,这种行为令人钦佩!生命诚可贵,爱心更无价,我为辛瑞清这样的救助者骄傲,更为他们自豪,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每位首府市民学习!”

  镜头四:第10次献血的  王燕说:“没关系,不要考虑我的身体,救人要紧!”

  献给张志全的800毫升血液中,另一半来自于在内蒙古医院工作的王燕。她是一个开朗、健谈、美丽又热心肠的女性。王燕在内蒙古医院院办工作,这几天王燕的身体欠佳,血压低。8月1日晚王燕正准备洗个澡,早点休息,突然接到朋友打电话,告诉她张志全的事,王燕二话没说急忙赶往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这已是王燕第10次献血!2004年,有一位巴彦淖尔市病人住进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需A·Rh阴性血,自治区血液中心和王燕取得联系后,她二话没说就献出200毫升血液。今年4月她又献过一次血,按规定,必须隔半年才能再次献血。当得知短时间内连续献血只是对献血者身体有影响而不影响血质时,王燕说:“没关系,不要考虑我的身体,救人要紧!”就这样,王燕毫不犹豫地又献出400毫升鲜血。由于献血量较大,王燕感到有些头晕,在家躺了半天才渐渐恢复。

  王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挽救这个年轻人的生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让我感动的是,当我准备从医院离开时,许多出租车司机都抢着要送我回家。”

  画外音:

  张志全的姐姐哽咽着说:“你们在我最绝望的时候给了我们帮助,我会永远铭记你们的恩情。”

  镜头五:护士长丛晓乾感动得几次落泪

  丛晓乾是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参与抢救张志全的护士长。8月1日,当张志全被送来医院时,丛晓乾正好值班。看到张志全脸色惨白,血压只有60毫米汞柱。丛晓乾和另外一名护士忙把张志全送到病房,听医生说是左肾破裂,血型又是稀有的A·Rh阴性。干护士这么多年,她遇到过很多内脏破裂的患者,人说没就没了,更何况张志全又是这种稀有的血型。19时许,她看到急诊科外面的空地上停满了出租车,大厅里有许多人正在排队验血、献血。“当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丛晓乾眼角溢满了泪水。

  丛晓乾说,经她验血的就有100多人。最让她感动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爷,这位老大爷穿着朴素,身体瘦弱,他说:“护士同志,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血型,就过来试一试。如果不过来,万一以后查出自己和这个孩子的血型相符,会内疚一辈子的!”

  丛晓乾说,那天晚上,她记不清自己抹了多少次眼泪。

  画外音: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而8月1日晚,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医护人员的果断救治,与时间争抢生命的壮举将这一天职演绎得更加完美、绚丽。同是医务工作者,同样经历过抢救危急病人的护士杨敏为自己的同行竖起了大拇指。杨敏说:“那一晚,所有素不相识的人都带着一颗真诚的心而来,共同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热血能挽救一个年轻的生命……而这一刻,作为医务工作者,更应该沉着、冷静,要让每一个过程更加精益求精,要使生命在危急关头更加美丽。王建平、马义新、丛晓乾、石安平等参与抢救的医务工作者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镜头六:  爱心接力仍在延续

  手术结束后,额尔敦大夫乘坐出租车回家,车上的收音机里仍然在传递着爱心援助张志全年轻生命的消息。当出租车司机得知额尔敦就是刚刚为张志全做完手术的医生后,执意不肯收他的车费。

  画外音:

  内蒙古工业大学教师温慧君认为:“这一次爱心大营救集中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当前具有尤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万昌由衷地感慨道:“呼市是一个友爱善良和谐的城市,几百年的文化积淀让市民具有无私的爱心和高度的奉献精神。从“12.14”英雄群体到今天的“百人爱心大营救”,这是一种值得弘扬的城市精神。我为这个城市感到骄傲,为我们的市民感到自豪。
  镜头七:鲜花送给谁? 8月5日上午,呼和浩特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万昌、精神文明办副主任李建康代表市委慰问了呼和浩特交通台全体工作人员和为张志全献血的辛瑞清、王燕以及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参与营救张志全的全体医护人员,并且看望了正在康复中的张志全。

  当慰问人员把鲜花送到武警内蒙古总队医院时,郭纯院长已领着医护人员迎到了门口。郭纯院长接过鲜花后要顺手献给那晚在一线“战斗”的医护人员。可谁去接这束花呢?大家你推我,我推你,在“荣誉”面前谦让了起来。他们笑了,前来慰问的人员也笑了。

  这束花送给谁呢?的确难送,因为他们人人都该捧一束鲜花。

  也许这就是医务工作者,这就是军人。他们永远冲锋在前,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郭纯院长说:“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神圣天职,更何况我们还是军人。”这句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稿源: 呼和浩特市文明办  编辑: 魏佩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