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日本首位女宇航员向井:中国航天发展真快
内蒙古新闻网  08-09-27 11:4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爽快、健谈,是向井千秋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交换了名片,记者还没提问,向井先说:“祝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圆满成功,我在法国看了两个奥运的开幕式,真是精彩。”在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东京事务所,向井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谈及中国即将发射“神州七号”,向井说:“神七的看点是舱外活动。舱外活动是宇宙空间工作的高难度技术。美国和俄罗斯的技术也是花费多年时间积累的。中国航天发展真快,令人惊讶。这是中国第三次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第三次就进行太空行走和舱外活动,进展真快。由衷期待“神州七号”宇航员的太空行走和舱外活动取得成功。”

  向井介绍说,载人航天飞行初级阶段是宇航员乘坐飞船进行太空飞行,中级阶段的标志就是太空行走和舱外活动,高级阶段是在太空建造空间站,宇航员可以在那里生活和工作。建造空间站的设备物资要靠飞船从地面运往太空,在太空完成组装。有些组装任务可以依靠机器人来完成,复杂的部分还是需要人出舱进行组装。因此,如果不掌握出舱活动的技术,就不能在太空建造空间站。截至到目前,日本共有8人有宇航经历,其中两人进行过太空行走和舱外活动。

  向井是日本宇航员中唯一的女性,是最先有两次宇航经历的日本宇航员,曾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搭乘“哥伦比亚”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前往太空。她1952年出生于群马县馆林市,如今名为“向井千秋纪念儿童科学馆”就建在该市。向井少年时代目睹家人饱尝疾病痛苦,立志学医。1977年毕业于庆应大学医学部,同年取得医师资格,成为外科医生。

  “从宇宙看地球”,是向井多年的梦想。有志者,事竟成。1985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招聘宇航科技研究人员,向井成为日本第一批应试合格的3名宇航科技研究人员之一。1994年和1998年先后两次体验“从宇宙看地球”。

  谈起“从宇宙看地球”,向井说:“第一次宇宙飞行1994年7月搭乘“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40分钟后解开安全带,从舷窗眺望地球,当时正是印度洋上空的白天,眼前所见正像首位翱翔太空的加加林少校说的那样:蓝色的地球。真的十分好看,地球像身穿白裙的贵夫人一样,时而婀娜多姿,时而端庄威严。出现在脑海的第一个想法是,我就居住在那个美丽的地方,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包括我,所有的宇航员异口同声地赞叹:地球真美!但是,观赏地球只是瞬间的享受。我是科研宇航员,必须抓紧时间,充分利用宇宙环境,从事地球上不能进行的研究和实验。作为科研宇航员,既要制订研究计划,又要开发实验器材,还要与其他科研宇航员协商协调。如果拿电影作比喻,科研宇航员身兼演员和导演双重身份。花在宇航研究的案头工作的时间,远远超过宇航飞行训练的时间。”

  说到在宇宙空间的国别意识和性别意识,向井说,如果我在日本,我就说自己是群马县人;如果我在美国,我就说自己是日本人;如果我在宇宙飞行,我就感觉自己是从地球上来的,没有了国别意识。这好像是递进关系,所在的空间越大,所归属的场所也随之增大。关于在宇宙空间的性别意识,似乎也趋向弱化。在划分自己是女性还是男性之前,首先想到的自己是人。面对宇航科研,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作为科研宇航员如何应对,而不是首先考虑自己是女性如何应对。当然,我的研究领域是宇宙医学和生物学,女性也有优势。

  向井告诉记者,她现在担任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下属的载人航天技术部航天医学生物学研究室室长。日本今后10年载人航天事业的目标是利用空间站进行科学研究。现在的工作好像乐队指挥,必须做好协调,重点研究开发商业利用的新药品和新材料。还计划在相对封锁、相对没有异文化交流的南极,利用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特殊条件研究航天模拟环境,开拓航天科学研究的新平台。

  向井还有一个之最,她是与中国宇航员交往最多的日本宇航员,在中国、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多次见到杨力伟。作为中日新21世纪委员会日方委员,结识了许多中国朋友。她说,现在每年有不少中国学生代表团来日访问,欢迎他们去茨城县的筑波宇宙中心参观。

  问及新的梦想,向井直言相告:“希望再次遨游太空。1998年“发现”号机组中一个美国宇航员当时是77岁。年龄对我来说不是问题。下一个目标是去月球,单程3天可以抵达,在月球上做医学实验。 (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