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金秋,我们收获喜悦——神七顺利返回侧记
内蒙古新闻网  08-09-29 16:0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金色的阳光洒满一望无际的草原,朵朵白云在蔚蓝的天幕上轻舒曼卷。

  28日16时,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朗草原上,一座巨大的白色光学望远镜正对着西边的天际,操作手祁少军瞪大眼睛在监视器上努力搜寻——环绕地球飞行45圈的神舟七号飞船即将返回。

  “轨道舱分离”“制动开始”“推进舱分离”“飞船进入大气层”……遍布全球的各测控站、测控船的指令,在着陆场指挥调度车里不时响起。

  神舟七号飞船正沿着预定的轨迹,飞向祖国母亲的环抱。

  茫茫草原上空,6架直升机盘旋布阵。

  驾驶一号搜救直升机的特级飞行员蔡有固大校空中俯瞰,在飞船返回舱理论着陆点方圆20公里范围内,已经分布了上百辆车辆和前来迎接航天员的人们。

  虽然参加过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航天员的空中搜救,这位陆航团团长还是显得有些激动。“从今年年初驾机抗击雪灾、到抗震救灾,再到搜救神七,我对我们的祖国更加充满信心。”

  如太阳般耀眼的火球突然出现在镜头里。“回收四号发现目标。”祁少军大声报告。

  飞船刚刚飞出危险的“黑障”,就被光学望远镜和两台测控雷达牢牢锁定。飞船在进入“黑障”的不到两分钟时间内,与地面失去了一切通信联系,同时经受了与大气层高速摩擦而产生的高温煎烤。

  就在渐渐西沉的太阳的方向,闪着金光的神舟七号返回舱正以与地面呈约15度的角度,如流星一般飞来。长长的尾焰,在天空中划出一条优美的曲线……

  “砰——”正在理论落点等候的记者,突然听到西南方向的空中传来一声闷响——在距离地面大约10公里的高度,伞舱盖从返回舱上弹落。

  早已将“炮口”稳稳对准飞船的大型光学记录仪,清楚地显示着飞船开伞的过程——

  一个小小的引导伞,从伞舱口“嗖”地窜出,细细的长线拉出了减速伞。飞船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拽了一下,速度一下子从180米/秒降到了80米/秒。

  随着引导伞从急速下降的飞船上飘走,一幅更为壮观的场景出现了——伞舱口“腾”地弹出一片彩色的云朵。面积1200平方米的主降落伞吊着飞船返回舱缓缓降落……

  “追!”新华社卫星发稿车载着记者,在崎岖的草原上以8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着那个越来越大的黑点飞速驶去。巨大的颠簸使得记者的头一再撞到车顶,居然没有什么感觉。

  颠簸中,记者远远地看见,飞船底部突然冒出一团红色火焰——在距离地面1米的时候,4台反推发动机精确点火!

  几秒钟后,返回舱的速度由8米/秒迅速下降到了1米/秒。如同一片轻轻的羽毛,17时37分,返回舱落到了温暖柔和的草地上。

  这时,着陆场总指挥隋起胜的耳机中传来了翟志刚的声音:“我是神舟七号,我已着陆。”

  与此同时,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架搜救直升机迅速盘旋下降……

  金黄的草地上,返回舱静静地横卧着。烧蚀成了青褐色的舱体,在夕阳的映照下,散发出温馨的光芒,恰如远离家乡的游子看到了家中那熟悉的黄色灯光。

  返回舱的舱门已经打开,翟志刚坐在距离舱门最近的位置。从舱门斜照进来的阳光,打在他的脸上。

  医监医保检查显示,3位航天员生理指标一切正常。现场工作人员向总指挥隋起胜报告:“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建议自主出舱。”

  一只脚,翟志刚的右脚,从返回舱里探了出来,紧接着,另一只脚也迈了出来。翟志刚稳稳地站到了地面上,脸上带着他那标志性的自信笑容。

  就在大约24小时前,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中国人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他以个人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华民族太空探索的一大步。

  刘伯明、景海鹏紧接着顺利出舱。3名亲密的战友,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手拉着手,向欢迎他们的人们挥手致意。

  “我们乘组顺利完成了这次航天飞行任务……使命光荣,充满挑战,结果圆满,我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是翟志刚返回祖国的感受。

  “刚才,我们进行了地球重力适应和医监医保检查。”面对人们关切的询问,刘伯明笑着说,“目前,身体状况良好,各项指标正常,请全国人民放心。”

  离开祖国虽然只有短短3天时间,但3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牵动着亿万人的心。

  “3天来,在茫茫太空,能够感受到祖国和亲人的牵挂。”景海鹏一边轻松地挥手一边兴奋地说:“我们平安回家了!感谢祖国,感谢全国各族人民的关爱!”

  18时40分许,3架直升机轰鸣而起,载着3名航天员飞向150公里外的“草原明珠”呼和浩特。

  晚霞满天。美丽的草原迎来了又一个收获的季节。(李宣良、黎云、唐振宇)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