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正文
《新闻联播》主播们的回忆
内蒙古新闻网  08-10-11 10:0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在平静中开播。

  据赵忠祥回忆,在《新闻联播》刚开播的时候,中国还没有录像设备,新闻全部用胶片带拍下来送回播音室,胶片带播放的同时,播音员同步配音。

  1979年底,《新闻联播》首次出现播音员图像,而在此前近两年的时间里,观众只能听到播音员的声音,看到的只有新闻背景画面。赵忠祥回忆,第一次出现播音员图像时屏幕中只有他一个人,而此后不久就出现了一男一女两人播报新闻的画面,而这一形式也沿用至今。

  地方新闻 坐飞机火车进京

  赵忠祥回忆,早期《新闻联播》的地方新闻,大都是通过班机或火车送到北京,加上洗印、编录,有的新闻要几天后才能与观众见面。

  由于当时没有电脑和打印机,大部分新闻都以手写稿的形式传给主播。“当时的主播要具备极强的文字辨别能力。20个编辑每个人的字都不一样,有时候还有各个领导用红笔、黑笔修改的手迹。”赵忠祥回忆,有时在节目开始后还会“飞”进一两篇这样的临时稿件。昨日(1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30岁了。1978年1月1日,这档在中国乃至世界拥有特殊地位的节目第一次亮相荧屏,自此开始了它对中国历史的权威见证之路。这三十年中,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巨变,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新闻联播》的传播模式。在30周年到来之际,本报记者寻找到了当年曾主持过《新闻联播》的部分主播,为记者讲述那段已经封存的记忆。

 

  新闻联播·探索

  卢静首次尝试“微笑播报”

  “上世纪80年代,是《新闻联播》变化最多的一段时期。”从1983年开始,卢静、罗京、张宏民、李瑞英等新一批播音员进入《新闻联播》。

  “随着与国际社会交流的加强,看到了国外很多新鲜的播报方式,例如女主播的微笑。”1984年,卢静首次在《新闻联播》中尝试了微笑播报的方式,此举在当时还引发了不少的争议。随后观众普遍反应良好,解除了“微笑危机”,之后《新闻联播》的不少女性播音员都沿用了这种播报风格,并尝试加入“观众朋友们,您好”等问候语。

  据卢静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央视还第一次聘请了国外化妆师。



  新闻联播·改革

                        减少失误 赵忠祥引进提示器

  据赵忠祥回忆,1979年他跟随国家领导人去美国访问,看到美国三大广播公司都有提示器,回国后就向台里打了报告,从国外引进了这个装置。

  “提示器的技术算不上复杂,但却充满了智慧。它是播音台前放置的一块类似玻璃的屏幕,在不影响摄像机镜头拍摄播音员影像的情况下,能让播音员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字幕。这样的装置对于播音员来说非常实用。”赵忠祥说。随后,录像设备的引进,让新闻录播有了可能。重大时政新闻和诸如一长串领导名单等绝不能出错或比较繁琐的稿件,都能够提前录好降低损失。

李瑞英

  新闻联播·成熟

  李瑞英曾藏在台下递稿件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这一新闻播报形式的质变,给《新闻联播》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压力。

  昨天,卢静向本报记者复述了罗京对她描述过的一段经历。“有一次一条重大新闻节目开始后才送到演播室,要求无间断口播15分钟。当时李瑞英藏在主播台下给罗京一张张递稿件,罗京看到稿件的同时就必须播报出来。突然有一张李瑞英怎么也找不到了,在桌下急得满头大汗。好在罗京播完前一张的最后几句时,终于从凌乱的稿件中找到,才有惊无险。下了台后两人都虚脱了。”

  新闻联播·点评

  专家:节目越办越亲民

  “《新闻联播》的信息量正在逐步加强,新闻视野也在进一步加宽。以前遇到重要的国内时政新闻,就会大幅压缩国际新闻、民生新闻的情况现在已不多见,国际新闻、民生新闻的比例逐渐固定,珍闻趣闻也有所涉及。”曾培养出李瑞英、罗京等一批《新闻联播》主播的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颂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不过,他也指出,“如何提高《新闻联播》的收视率开始成为新的课题。”

稿源: 人民网  编辑: 李珍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