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实践之路 正文
十个“一号文件”:中国农民的温暖记忆
内蒙古新闻网  08-10-11 10:1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故事并没有结束。今年王三妮再铸“恩惠鼎”。十条铭文历数免除农业税、各类农业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子女上学免费、农民工免费培训技术等惠农政策。铭文的结论质朴而深刻:“惠农政策给我家7口人带来收益共5000余元,深感党和政府对农民的恩惠……”

  无独有偶。2007年3月,四川省南部县保城乡宋家坪村500余名农民竖立起“告别田赋纪念碑”,碑文记录着“……二零零六,农税全免,五百人口,四百亩田,减税七万,实惠八方。”

  沉甸甸的铜鼎和石碑,承载着同样沉甸甸的情感,透露出一段时期里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凸显着新时期农村改革五个“一号文件”的分量。

  2004年至2008年的5个“一号文件”,核心思想是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通过免除农业税,财政直接补贴农民等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使农民休养生息,重点强调给农民平等权利,给农村优先地位,给农业更多反哺。2006年开始正式全面免征农业税一项,农民当年减负500多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湖北省监利县新沟镇交通村八组农民朱建华收藏的14年农民负担卡,前后对比,折射出“索取”与“给予”之间的巨大差异。上世纪90年代末,监利县因农民负担重闻名全国。翻开朱家4.9亩责任田的票据本,不难看出当年状况:1998年,总负担1277元;2000年,实缴负担1514元。

  朱建华的收藏慢慢发生了变化:2005年免除农业税,只交291元;2006年总负担302元,扣除国家发的各类补贴,实际上缴144元。票据中的“三提五统”“共同生产费”已成为历史,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越来越多的新词儿进入了朱家的账单。

  去年朱建华一口气承包了15亩荒田。他说:“税改前,负担重,很多农民弃田不种。现在取消了农业税,种田有补贴,大家抢田种。”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个“一号文件”标志着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2007年的“一号文件”再度强调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俺农民兄弟追求的目标!”河南濮阳县西辛庄村李连成说。西辛庄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是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李连成总结了这几年村里的“几多几少”--

  哪些“多”了?家家户户的收入多了,敬老爱幼好事多了,新村建设谋事多了,园区投资办厂多了,农村基础设施多了……

  哪些“少”了?村里的土路少了,没有学历的农民少了,工厂耗能少了,老百姓的牢骚少了……

  哪些由“没”变“有”了?有了农民工培训大楼;有了一流的教学楼,村里的学生不用出村上学了;村里有了诊所、宾馆、超市……

  新时期五个“一号文件”,破解着“三农”难题。农民人均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增幅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从设立“农民工日”、《农民工之歌》走上春晚,到农民工代表首次亮相全国两会……亿万农民正在从“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化”的新阶段

  2007年9月28日,在重庆市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上,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对设立“重庆农民工日”的议案进行表决。新华社记者刘潺摄

  在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今年3月,全国两会。分别来自广东、重庆和上海的胡小燕、康厚明、朱雪芹成为中国首批农民工代表,外电评论,这是中国政府倾力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重要象征。

  “国家应该制订农民工休假制度,让他们回家时错开春运高峰”; “建议制订农民女工生育保险。很多农民工姐妹现在怀孕后只能辞职回老家生孩子”;“我主要关注的是农民工待遇问题”……三位农民工的建言、希望,代表着2亿多农民工的心声:统筹城乡发展。

  在广东打工9年的四川农民胡小燕说起从“农村生活”到“城市生存”的转换,百感交集:“我到城里打工,受过到歧视、遭遇过白眼,最苦的时候一天要上十几个小时的班,最难受的是辛辛苦苦一年还被拖欠工钱。虽然还有许多不满意,但是现在政府越来越注意倾听农民工的意见,在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工资发放等多方面制订了保障措施,我们融入城市越来越容易了。今年两会上传递出统筹城乡的信息更是让亿万农民振奋!”胡小燕一项一项地列举:

  --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1.5亿学生和78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受益。

  --建立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扩大到全国86%的县,参合农民达到7.3亿人,大大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负担。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民纳入保障范围,构筑了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

  2007年6月,重庆和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农村居民、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各个方面平等的权利、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同质化的生活条件。一场统筹城乡差别、平衡城乡利益的变革开始了破冰之旅。

  成都市建立起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全市户籍人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农民逐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就业、社会保障、义务教育等权利,“城里人”和“乡下人”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重庆市确立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重庆“农民工日”,到2020年,全市计划逐步引导1000万农民工及家属进城变市民。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村民曾华美在城里买了125平方米的花园小区房,全家都搬到城里住了。她说:“我们那里的许多农民有的做花卉生意,有的跑运输,都在城里安家落户了。”在重庆南岸区,有4000多名农民工住进了政府兴办的农民工公寓,来自潼南县玉溪镇的刘红光说:“过去16个人挤在街边的塑料布棚里睡大通铺,一人一米多宽,天上下大雨,里面毛毛雨;现在住在公寓里,生活设施一应具备,一天才收1元钱,真是咱农民工的家!”

  2008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广厦重庆一建公司的农民工合唱团唱响《农民工之歌》--“身上沾泥花,脸上挂汗花,为了一个梦啊,进城闯天下,昨天我是农民,今天当工人哪,城市的新主人意气风发……”

  歌声,唱出了亿万农民的温暖记忆,也唱出了对明天的憧憬和希望!(记者 刘健 张军 宋振远)

稿源: 新华社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