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三十年人物 正文
两位老员工眼里的河套酒业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0 16:2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顾问、67岁的罗维和酿酒部副经理、53岁的丁世俊,两人都是河套酒业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30年间,河套酒业从一个地方国营小酒厂成长为全区最大白酒企业,走过的足迹被罗维和丁世俊在记忆中“定格”。

  原为河套酒业总工程师的罗维对改革开放后企业面临的第一道难关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不再按计划调拨酿酒原粮,不再下达硬性生产任务指标,也不再包销产品,企业必须自己“找米下锅”,自己销售产品。

  为了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河套酒厂下力气改变产品单一、质次档低的局面,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发。罗维回忆说,1982年他们研制出了河套陈缸酒,上市后“一炮打响”。之后又对浓香型白酒生产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终于形成了一套河套酒独特的生产工艺,产品销路不断扩大。现在河套酒花色品种多达300多种,白酒年产量达到6万吨。

  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转制无疑是河套酒业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之一。丁世俊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

  1997年初企业根据国家要求开始转制,职工们“炸了锅”,认为转制把“铁饭碗”给打烂了,响当当的国营工变成合同制工人,以后生活没保障了等等。改制还需职工拿出一部分钱入股,不少职工认为有风险,改制阻力很大。厂领导班子分头做职工的思想工作,使改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当年,厂子变为股份有限公司,至2004年彻底转为规范的民营股份制企业。

  转制后的河套酒业焕发了新的活力,白酒主业越做越大,并开始走上集团化道路。目前。企业资产超过15亿元,先后荣获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等荣誉。转制后职工工资年年涨,入的股每年都有分红,当年的股本金早就回来了。

  罗维和丁世俊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迁,而河套酒业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特长、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带给他们芳醇四溢的人生回味。作者:戴宏

稿源: 内蒙古广播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