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三十年人物 正文
托克托县中滩公社率先搞起包产到户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0 16:22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1978年冬天,“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当时,全国经济一片萧条,人们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吃饭都成了问题。为了填饱肚子,坐落在黄河岸边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公社开始酝酿一场伟大的变革——分田到户、自主经营。1979年春节刚过,在时任公社书记马从发,副书记、社长菅光耀的主持下,中滩公社与安徽省的小岗村同步拉开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大幕。

  粮食打多少都是自己的

  据菅光耀回忆,当时分地的时候是打着给社员分部分“口粮田”的名义,实际把地全部分到了社员手中,“口粮田”只是一个对外界的说法。4月,中滩公社的分地工作陆续开始。分地过程中,社员的思想也不统一,有相当一部分社员不敢要地,认为这是违反政策,担心受到牵连。干部们的思想也变化无常,河口大队一个小生产队队长就提出:“我们队的社员全部不要地。”

  为了消除广大社员的顾虑取得他们的支持,公社党委采取分兵把口措施,马从发、菅光耀、赵光辉、王耀分把几个大队,对干部、社员们一对一地做工作,告诉他们粮食打多少都是自己的。然而,有的人怕政策再变,硬是把分到手里的地又退回来了。

  时任中滩公社下滩大队党支部书记的陶振业回忆说:“当时分地的难度很大,一种意见是认为分地不公,还有意见是认为不该分地,还有人担心把地种完后又被收回去。在分地的过程中,我们家的猪被社员毒死,家里的玻璃也挨过社员扔来的砖头。”一次,菅光耀刚刚赶到下滩大队,就看到一位社员因为不愿意要地,与陶振业争执起来,脱下鞋来扔向陶振业。陶振业向菅光耀诉苦:“我当个大队干部吃苦受累不说,还要受这气!”菅光耀安慰他说:“这是一种革命,要顶住压力,干下去。”

  经过不懈的努力,分地工作进行得还算顺利,最终只有极个别社员没要土地。菅光耀回忆说:“实在不要的,也不能让地荒着,让大队干部去包种。一个一个地做工作,每个生产队只剩下个别社员不要地。无能力种地的老弱孤寡不给分地,队里保证他们每年不低于200公斤的口粮。公社向社员保证,只要付出努力,即使因灾打不下粮食,也保证供给口粮,绝不让社员因为分地而挨饿,不会种地的找亲朋好友代种。对于极个别坚决不种地的,干部帮助他种。”

  菅光耀说:“当时由于土地盐碱化板结得特别厉害,拖拉机翻开地后,一块块土坷垃就像无数面镜子在太阳底下反着光,人站上去踩都踩不动。吃大锅饭时,社员们直接把种子种到了地里,产量自然很低。把地分给社员后,社员深翻土地,排碱、打坷垃,连老太太也跪在地里,把一块一块土坷垃打碎,有的社员一出工中午也不回家吃饭。社员们都说:‘这样种的庄稼能不丰收吗?’”就在这一年,中滩公社的粮食产量一下子就打了个翻身仗,获得好收成,摘掉了全县倒数第一的帽子。公社不仅结束了吃国家返销粮的历史,还完成了国家的粮食征收任务,家家口粮有了保障,还上交了8万公斤爱国粮。

  分地政策5年不变

  “1979年毕竟是第一次分地,许多社员对政策心里没底,担心政策会变。越到麦子快熟的时候,社员们的担心就加重一分。在中滩公社河口大队,就出现了社员提前抢收的情况。”菅光耀回忆道。

  1979年,河口大队的小麦长势非常喜人,眼看就要迎来大丰收。一天,马从发和菅光耀接到通知去呼和浩特市开会。当晚,河口大队的干部们急急忙忙地赶到呼和浩特市,一见到他们就嚷道:“总算找到你们了!听说你们被逮起来了,河口已经炸了锅,许多社员在抢收没熟的麦子!”原来,马从发和菅光耀去呼和浩特市开会的消息被人误传说:包产到户搞错了,马从发和菅光耀都被抓到呼和浩特市了。整日担心政策会变的社员们闻听此言立刻慌了神儿。分的地要全部被收回,麦子也都得充公。看着地里的麦子,一些社员急了。

  “管它熟没熟,现在收到手里还是自己的。”一些社员拿起镰刀就收割还处在灌浆期的麦子。他们这一武断举动影响到了其他社员,他们也手持镰刀冲进地里抢收麦子。马从发和菅光耀得知此事后连夜赶回河口大队,许多社员正在地里忙活着,绿油油的麦子被抢割、踩踏得一塌糊涂。马从发和菅光耀站在地里大声地喊:“社员弟兄们,不要怕,麦子是你们的,你们想什么时候割就什么时候割,提前割了影响收成!我们没被抓走,政策也不会变。你们这样糟蹋粮食太可惜了!”看着他们两人都站在地头上,所有的社员都停下了手中的镰刀,部分社员看着被自己糟蹋的麦地,心疼得流出泪来。

  菅光耀清楚地记得,一位老太太听到他们的话后,心疼得瘫坐在地上哭着说:“每天都怕这政策变,到头来,辛苦侍弄一年的庄稼被自己糟蹋了!你们啥时候才能不让我们害怕呀!”第二年,为了消除社员们的顾虑,更大地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中滩公社党委向社员郑重承诺,更加细致地落实分地政策,制定了“一定5年不变”的政策,该政策指出中滩公社的土地承包5年不变。尝到分地甜头的社员们消除了顾虑,开始争抢好地。陶振业告诉记者:“第二年再分地时,工作更加难做,主要是社员们都希望能多分地分好地。分地充分调动了社员们的生产积极性。”

  全面开花

  中滩公社为社员分土地的事情从一开始就被人们传得沸沸扬扬,许多思想保守的干部认为这是马从发和菅光耀私自刮起的“单干风”,应该对他们给予严肃处理,压制他们的“单干”思想。但是,包括当时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呼和浩特市委书记布赫在内的许多领导给予了他们宽松的环境。

  1980年,呼和浩特市其他一些地方看到中滩公社包产到户的好处后开始仿效实施。这一年,一堆堆黄澄澄的麦子让中滩人迎来了更大的丰收年。一天,按照周惠的要求,布赫带领马从发和菅光耀来到周惠的住所。直到现在,菅光耀仍然清楚地记得周惠只问了两句话:“你们的夏粮开始入库了吗?”马从发回答:“正在入库。”周惠又问:“能完成任务吗?”马从发满怀信心地答道:“保证超额完成任务!”

  “周书记对马从发的回答似乎很满意,随后再也没问什么,与布赫书记谈起了其他的工作。”菅光耀回忆道。

  当年9月,全区半农半牧工作会议召开,周惠指示让菅光耀在大会上讲讲中滩公社从口粮田到包产到户的情况。会上规定的发言时间不能超过40分钟,而菅光耀的发言时间被特殊批准为2个多小时。

  1981年,包产到户在我区中西部全面推广;1982年,东部地区也得以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这一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在我区全面开花。

 [1] [2]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