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三十年人物 正文
云治厚:“改革开放给了全国人民无限的机会”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0 16:2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蒙古族汉子云治厚,是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1960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土左旗。在来北京开会的火车上,在和其他代表讨论交流的时候,他非常感慨家乡和祖国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了我个人三个机会,更给了全国人民无限的机会!”

  “你知道什么是穷的感觉吗?我可是难忘家里连一分钱都拿不出来的那个年代。”云治厚回忆说,那是30年前的冬天,村里粮食减产,每家只是分了两捆土豆粉制成的粉条。当时家里姐弟三个人,父母年龄也大了,到过年了穷得连买油盐的钱都没有,可仅有的两捆粉条家里也舍不得吃。恰好从包头去了一辆解放牌卡车,是一个单位为了给职工发福利到他们村去买粉条,家里人赶紧抱着家里唯一值钱的两捆粉条去卖,可到街上一看,全村人都挤在卡车前乞求人家把粉条买走,后来那辆解放牌卡车严重超载,把弓子板都压坏了。

  “到了1978年底,村里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被送到查素齐镇读高中,那时候还不理解改革开放的政治意义,只是觉得周围人们的生活开始发生变化。”云治厚说,从1980年以后,家乡的人们就逐渐富了,农村人富了就要盖房子、买电视机,到了1990年前后,人们更开始买四轮车、摩托车了,一些人还到城里去打工。村子里的人也越来越重视学习,孩子们考学的也逐渐增多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家乡人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变化。原来人们因为吃不饱,得胃穿孔、胃溃疡等胃病比较多,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开始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些脑血管病人也逐渐增多,草原上的妇女生孩子也改变了在家生育的传统习惯,都到镇里或旗县的医院里去生孩子,孕产妇的死亡率也大大降低。”因为做过卫生工作,云治厚还用医生独特的视角看出了草原人生活的变迁。

  对云治厚来说,1978年是他的“幸运元年”,其后三十年命运的改变是因为改革开放给了他三次难得的机会:1979年参加高考让他有机会学了5年的医学,成为呼和浩特市的一名外科医生;1990年成为农工民主党内蒙古自治区的委员,并任呼和浩特市卫生局副局长;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通过公开竞聘,他又担任了巴彦淖尔市副市长。“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高考政策,我现在没准连‘粉条’都吃不上呢,是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扶持政策给了我从农村到城里读书的机会,是改革开放改变了像我一样很多人的命运。”

  “我完全是在党的阳光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没有党的关怀就没有我现在的成就,从内心我十分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现在人才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在内蒙古像我这样的少数民族干部任政府要职的越来越多,我们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发生的改变,绝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的。”

  展望家乡的未来,云治厚满怀深情地说:“社会的发展就像一条河,河水一会儿向东流,一会儿向南流,但总体来说是向东流的,要流向大海。我们的明天会更好!作者:葛素表

稿源: 内蒙古广播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