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尔沁沙地边缘的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海布日嘎嘎查,有一位年仅22岁的普通牧民,他经营的家庭牧场,不仅让自己走上了富裕之路,还带动当地牧民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方式,共同走上了富裕之路,他就是青年牧民邵乌兰。
2003年,初中毕业的乌兰,看到乡亲们还在用传统的方式养殖牛羊,以至草畜矛盾日益突出,草场沙化退化严重,养殖业很难的发展。年仅17岁的他,决心在家乡施展拳脚,干出一番事业。凭着一股好学上进的精神,他购买了大量科学养畜、市场经济书籍,积极参加各类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班,还专门到畜牧部门请教牲畜改良、舍饲育肥、棚圈建设等问题。他一边学习,一边利用自家的牛和羊进行实践,得出了“土品种”和散撒的养殖方法最终会死路一条,只有改良品种,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才能有发展。
于是他劝说父母把现有的牛羊全部卖掉,并让父亲为他贷款,还说:“给我3年时间,我能把咱们家的牛羊翻一倍”。父母看着孩子这么有信心,就把家里的牛羊卖掉,帮助他借了搞养殖的小额贷款。他拿到钱后第一件事就是推平了门前的沙包,拉了400余方砂石,垫平了到嘎查2.3公里的道路,又找来打井队,在门前撂荒多年的百余亩地里打出两眼井,围封草场,种上了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在退耕还林林带也间种牧草。
2004年,苏木加大了对养殖牛羊户的扶持力度,把棚圈建设资金、小额信贷、以工代赈等零散资金打捆整合,用来培养大户,给有技术的牧民提供最大限度的资金支持,乌兰自然成了受益者。当年,他用3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购进50头西门塔尔和夏洛莱基础母牛,新建标准化棚圈200平方米,建永久性青贮窖500立方米,新建标准化棚圈200平方米。
2006年,第一批自繁育牛出售,由于品种好,价格上每斤比别的户高出0.8元钱,纯收入就达到10万元。尝到甜头的小乌兰与父母商量后,把前年购买的基础母牛全部卖掉,还贷后买回80头架子牛进行科学舍饲育肥。在2007年夏天,育肥7个月的架子牛一次性卖给天津客商,又收入10万元。周围牧民看到这种情形,也开始舍饲育肥养牛。乌兰从不间断学习,掌握了青贮玉米技术、基础母牛饲草调制、育肥架子牛调配饲料、牛羊常见病诊断治疗等常用技术,很多牧民找他学习讨教时,他总是亲自讲解,上门指导。
现在,乌兰家育肥牛存栏100余头,羊存栏1000多只,成为当地养殖规模最大、家庭收入最多的养殖户。今年3月,乌兰又到沈阳新民生猪养殖场系统地学习养猪技术,准备回来后为牧民畜牧养殖再添新的渠道,带动更多牧民走上富裕之路。(高洪飞田健平永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