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三十年人物 正文
农民祁玉昆的幸福生活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0 16:56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

温室大棚内的无土栽培果树。本报记者熊 建摄

  5月21日,小满。在二十四节气中,小满意味着小麦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饱满。但对于内蒙古准格尔旗而言,很多田地才刚刚染上绿色。这一天,在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五家尧农业科技园内,65岁的老人祁玉昆正忙着给刚出芽的韭菜浇水。“过去在田里干活担风险又没有工钱,现在在田里干活拿工资还旱涝保收。”在午后的阳光下,祁玉昆老人的口吻夹杂着满足和感慨。

  把土地转租给公司

  十二连城乡位于黄河冲击平原。

  2007年,由十二连城乡引进的两家公司和一家当地农民自己组建的公司,从农民手中转租土地1.65万亩。将土地转租给公司,这是当地正进行的一种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除五家尧村外,还有沿河的5个村落正进行着类似变革。

  祁玉昆老人家中原来有土地20亩,主要种玉米、西瓜,一年纯收入1万多块钱。从去年开始,他以每亩260元的价格将18亩土地转租给一家公司,余下的2亩地留给老伴在家耕种。

  在是否将土地转租给公司这个问题上,祁玉昆经历过几个夜晚的思想斗争。对于耕种了多年的20亩地,他和老伴已经产生了感情。1978年,当地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他家分得20亩地。正是靠此,他将4个孩子培养成人,并使他们成家立业。做了几十年的农民,种地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但是想想种地收益的低下,他最终还是决定将其中的18亩地转租给公司。“以前的情况是有地就有粮,有粮就有命;现在不同了,谁要是一年到头守着地,谁就很难富起来。”祁玉昆十分感慨。

  据十二连城乡人大主席秦贵斌介绍,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民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一个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导致土地利用率不高,农民增收缓慢;另一个是进城务工和经营承包责任田产生冲突,一些农村地区土地撂荒、水利失修和耕作粗放现象严重。此外,将土地转租给公司实施规模化经营,也便于机械化作业,实现节水灌溉。

  农民搞起多种经营

  祁玉昆打工的公司叫远洋新农业开发公司。该公司由当地农民发起组建。2007年,该公司转租农民土地1000亩,发展温室大棚,建起了五家尧农业科技园。依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说法,其建立的主要思路是整合土地资源,纳入现代农牧业生产要素,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村里有150多人像祁玉昆老人那般在该公司打工。

  事实上,当地农民除了为公司打工外,还可以承包公司的温室大棚,自己生产经营。我们在科技园内采访时,正遇到村民高培生在为刚采摘的黄瓜过秤。高培生家中原有30亩地,此外还有一个养猪场。每到农忙季节,他和妻子不仅在猪场忙活还要在地里忙活。去年初公司组建时,他把家中的30亩地悉数转租给了公司,专心经营起规模近100头的养猪场。去年底,他又从公司承包了一栋温室大棚,将养殖牲畜和种植蔬菜结合起来。由于当地政府实施了优惠政策,高培生承包温室大棚的价格是一年1200元。

 [1] [2] 下一页
稿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