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经典内蒙古·辉煌三十年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出行变化印证时代轨迹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1 15:3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城乡居民出行的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群众总结得好:四通八达开新路,城市交通变新貌。越织越密公交网,来势如潮私家车。牧民骑着摩托去放牧,农民开着轿车来种田。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通了油路。这些变化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

  把历史的镜头回放到30年前:出行的牧民跨上马背,在亲人关切的目光下奔向远方;赶路的农民驾着马车,在颠簸的乡间土路上扬起一道烟尘;城里的上班族们骑着色彩单调的自行车在街道上穿行,数量不多的公交车,每遇风雨天常常人满为患。

  30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已是花样繁多: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轿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公交线路网越织越密,出租车招手即停,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在农村牧区,公交客车也陆续通到了家门口,多种档次的车辆随人们选择。回首出行的变迁,人们品出了昔日清贫生活的苦涩,也品出了今日改革开放成果的甘甜。

  四通八达开新路千里万里成近邻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蒙古族牧民葛根哈斯一家有3间宽敞明亮的大砖房,房内铺着木地板,墙上挂着艺术挂毯。谈起生活的变化,葛根哈斯心中溢满喜悦:“如果没有家门口的这条水泥铺成的公路,我们不会住上大砖房。”由于嘎查通了水泥公路,使原本过着游牧生活的哈斯一家安居下来,家里打了机井,围上草库伦,几百只牛羊再也不用漫无边际地放养了。

  一条公路改变了成千上万个和哈斯一样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公路建设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改革开放前,自治区公路交通运输能力极其薄弱,全区公路总里程为3.5万公里,其中晴雨通车里程仅为6078公里,占通车里程的17.4%,20%以上的旗县、25%的乡镇不通公路。30年来,公路交通建设的疾风席卷了内蒙古大地,到2007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3.8万公里,是改革开放之初的4倍,全区101个旗县(区)全部通了油路。

  高等级公路向草原深处延伸,内蒙古伊盛肉业公司的一位销售人员说:“草原上的牧民是交通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前些年,锡林郭勒草原上的牧民为了卖羊,天不亮赶着羊群出发,太阳落山前赶到公路边上,等贩牛羊的汽车路过。现在,公路拉近了养殖与加工的距离。”

  随着高速公路的延伸,呼、包、鄂三市已经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过去5年,自治区的经济增速连续保持国内领先,草原正在快速融入国内外经济大舞台,每年需及时进入全国市场的有数百万吨乳制品、数百万台彩电和上亿吨的煤炭等产品。经济融合对交通网络提出更快、更高、更完善的要求,在生产旺季,交通稍有不畅,企业四处告急,有人甚至称内蒙古是“车轮上的经济”。

  当然,在公路网迅速扩张的同时,铁路和民航的运力也在成倍增长,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拉近了草原与外面世界的距离。在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兴和县,当地人常自豪地向客人自称是“北京市的八环”。今天,北京市民可以在家里吃过早餐以后,驾车到内蒙古草原吃中午饭,品尝一顿民族风味的大餐。

  被拉近的不仅是空间距离,心理、文化距离的变化更加微妙和深刻。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遗址保留最多的地区,有的老乡把城墙称为“边墙”。当边墙内外的交流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草原的美丽如此真切。阿拉善的大漠孤烟、锡林郭勒的蓝天碧野,原来离世界并不遥远。

  越织越密公交网来势如潮私家车

  “30年前,街上的汽车很少,自行车还是家庭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飞机更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见识到,更别说乘坐了。”谈起交通工具的变化,今年66岁的呼和浩特市民李云生老人依然感慨不已。

  上个世纪70年代,李云生参加工作后,最想要的就是一辆自行车。当时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并称为“三大件”,地位无异于现在的私家车。当时购买自行车都得凭票,每年一个单位也就能分到十几张购车票,能有幸分到票的人自然不多。

  1978年以后,自行车市场放开了,不再需要凭票购车,大街上卖自行车的商店和修车铺犹如雨后春笋。攒够钱后,李云生终于如愿以偿地买了一辆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骑车上路,那昂首挺胸的架势和满足的神态,至今让家人念念不忘。

  如今,这一页历史正被新的变化所取代,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近5年,自治区首府各大商场自行车销售逐年萎缩,有的大商场还取消了自行车销售,让位于专卖店。老百姓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呼和浩特市大街小巷明显增多的公交车,也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更大的变化则是私家车的逐年增多,让老百姓的生活安上了车轮。当挂有“蒙AD”和“蒙AE”字头车牌的车主还在向朋友炫耀爱车的时候,“蒙AF”和“蒙AJ”字头车牌的新车已在呼和浩特市街头耀眼登场。据呼和浩特市交通管理部门统计,首府汽车牌号字头从“蒙AA”发展到“蒙AF”,仅用了两年零37天的时间。2006年,呼和浩特市汽车零售量就达上万辆。到了2007年,呼和浩特市机动车数量则开始以每年近2万辆的趋势增长,其中私人购车成为生力军。

  机关干部李军,是位仅有大半年汽车驾龄的新手。自从有了“奥迪”车,他几乎每周都会开车带着家人到呼和浩特市周边游玩。李军认为,居民收入持续增加、道路交通条件改善、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以及消费环境日渐成熟,是私家车越来越热的主因。“我早就想买汽车了,去年年底终于如愿以偿。现在我上班不用挤公交车,周末还可以带着家人出去兜风,出行真是方便多了。”

 [1] [2] [3] [4]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