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内蒙古全年植树仅有200~300万亩。”几天前,在林业战线上工作了44年的内蒙古林业设计院教授级高工纪仁生告诉记者,“如今,内蒙古每年植树造林都要超过1000万亩,生态建设都是重点工程,均以生态林为主,成活率也达到了国家标准。”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生态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努力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据了解,1978年,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涉及内蒙古83个旗县市区。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和二期工程中,内蒙古承担的建设任务占工程总任务的1/3。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又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六大重点工程,全面覆盖了内蒙古林业生产,年建设规模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约占全国总任务的1/10。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内蒙古坚持以国家重点工程为主体,义务植树和社会造林并举,开展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植树造林活动,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恢复和发展。30年来,内蒙古共完成林业生态建设面积2.38亿亩。据2003年全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显示,内蒙古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持续双增长:森林面积扩大到了3.1亿亩,比1980年增加750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12.9亿立方米,比1980年增加3.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7.57%,比1980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据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首次实现双减少:内蒙古荒漠化土地为9.33亿亩,比1999年减少2400万亩;沙化土地为6.24亿亩,比1999年减少730万亩。2007年,内蒙古林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是1988年的11.5倍;农牧民人均林业收入320元,是1996年的5.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