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童年的记忆 正文
父亲的三所房屋
内蒙古新闻网  08-10-29 11:3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闲暇时间,兄弟姐妹们聚在父母宽敞明亮的客厅,和父母聊起儿时趣事,自然而然说起全家人共同居住过的三所房屋。父亲感慨万千地说:“这三所房屋延续着巴彦浩特的历史变迁,展示着巴彦浩特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我说,父亲的三所房屋同时讲述着改革开放30年巴彦浩特城市建设的变化……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巴彦浩特是一座祥和的小镇,像安静原始的村庄。父亲的第一所房屋位于巴彦浩特旧区西关巷,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是一处土木结构的简陋住房,草泥抹的外墙配着木门窗,没有吊顶椽子,檩条根根可数,一明一暗一间半的空间,两盘土坑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地方,简单的家具一摆,全家人挤来挤去。这里是两户一个院,巴掌大的院子里建满了低矮的棚子,夏作厨房冬贮煤。居民们平时吃水要到井房去挑,雨天家家户户门前筑坝防洪,可谓是夏天全家动手熏臭虫,冬天屋内冷风嗖嗖。童年不知愁滋味的我们,是在王爷府改建的教室里读书认字,在三道河沟清凉的溪水中捉鱼,在大柳树下踢沙包,在厚厚的墙根下挖土嬉戏长大的。儿时我最美好的向往就是巴彦浩特能有像银川那样不起灰的马路和高高的楼房,儿童节可以在公园有树有水有花的地方游玩。

  父亲的第二所房屋位于南田村,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急需解决住房的巴彦浩特人掀起了圈地建房的高潮,没有规划作指导,小镇因无序地扩展变得“臃肿”。我家的第二所房屋是独门大院,砖砌外墙包土坯内墙,屋顶吊纸棚,水泥地面,油漆的木窗明亮崭新,这座房屋着实让亲朋好友眼热了一阵子。虽然住房宽敞了,可周围的环境条件却很差:交通不方便,一出门就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缺少必要的生活设施,因为没有自来水,吃水得靠院内打井;没有集中供暖设施,每到冬季家家户户的土锅炉冒着黑烟;没有环卫设施,居民们的生活污水到处乱倒,夏季蚊蝇滋生,冬季到处是“滑冰场”,环境卫生很差。

  1980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阿拉善盟成立的喜讯,巴彦浩特城镇面貌开始有了新变化。盟府新区建成两横三纵棋盘式道路网骨架,编制了第一张巴彦浩特城市规划蓝图。在蓝图指导下的巴彦浩特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铺设自来水管道、排污管道,架设黑色通讯杆,新建了整齐的居住区和“工”

  字形的办公区,同时有计划地为城市建设培养专业人员。作为计划中的一员,我有幸赴天津求学,在那里充分感受了便捷舒适文明的城市生活,心想家乡人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这样的城市生活啊!学成归来的我怀着梦想,成为阿拉善城乡建设战线上的一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城建工作很清闲,巴彦浩特没有一栋像样的标志性建筑,站在营盘山顶环顾小镇可谓一览无余,到处是灰蒙蒙的平房建筑,吃水难、行路难、如厕难、信息闭塞,巴彦浩特城市建设的步履迟缓,城市环境依然很差,现代文明的城市生活离巴彦浩特还很远。

  “三道桥土地”拍卖出让的锤声敲响了巴彦浩特城市建设的乐章,伴随着“三化进程”的节奏,巴彦浩特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建人的脚步变得忙碌,新一轮的规划蓝图勾画出巴彦浩特灿烂的明天。

  于是,星光下是城建人挑灯俯案的身影,喧闹的工地是建筑工人忙碌的身影,迎接第一抹晨曦的是环卫工人的身影,挑战炎炎烈日的是园林绿化工人的身影,奔波镇区闹市的是城管人员的身影……为了共同的梦想,城建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描绘着巴彦浩特的蓝图。短短几年,一条条平坦的马路勾勒出城市漂亮的骨架,一盏盏别致的路灯如同绽放的花朵,一棵棵摇曳的绿树为城市戴上了绿色的项链,一朵朵五颜六色的花朵点缀着城市的五彩容颜,自来水流进每个家庭,排污管道辐射大街小巷,居民区巷道硬化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程控电话、网络宽带缩小了世界空间。站在营盘山顶环顾巴彦浩特全貌,瞧,那是美丽而宽敞的新世纪广场,是巴彦浩特的“迎宾客厅”;那马鞍模样的建筑是巴彦浩特体育场,正以其漂亮的容姿、完善的功能迎接着各地的运动健儿;那片建筑群是健康花园,曾经沦为“龙须沟”的三道河沟,旧貌换新颜变成了整洁的居住小区;那块“翡翠”是王陵公园,是人们休憩游玩的好去处;眼前的这几池湖水已成为生态公园明亮的“眼睛”;还有远处高耸的建筑便是新建的高科技行政中心……

  世纪之交,父亲又迎来了乔迁之喜,搬进了第三所房屋———土尔扈特小区的楼房。这座房屋宽敞明亮,有清洁的卫浴设施,功能齐备的厨房,冬日温暖舒适的地热以及安静优美的小区环境。父亲和母亲终于告别了吃水难、行路难、如厕难、取暖难、卫生差的生活环境。父亲说他年轻时不敢做的梦实现了,仿佛生活在大城市。我告诉他这就是大城市的生活,经济的大发展终于实现了巴彦浩特人的城市梦。曾经默默无闻的小镇,今天迎来了八方游客,凝聚起巴彦浩特的城市人气;曾经居住过的旧房今天变成了楼房林立、绿树茵茵的居住区;曾经安静的“城中村”今天成了城市的“绿肺”。

  巴彦浩特日新月异的变化,使她焕发着青春的魅力,而父亲和我的话题还在延续……

稿源: 阿拉善日报  编辑: 马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