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童年的记忆 正文
我们的“婚礼”也在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08-10-30 11:1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90年代:结婚住上楼房

  新四大件走入家庭没多久,就由流行走向了没落。结婚的人不再把眼光局限在四大件上,而是考虑住的房子是不是自己的,住得是否舒适。家住呼和浩特市家兴小区的吕丽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说起结婚的事儿我也很不好意思,因为当年别人给我介绍的第一个对象就因为房子我们俩没成。那个对象和我姥姥是一栋楼里的对门邻居,我姥姥有什么困难他经常帮忙。1991年夏天的一个礼拜六,我去了姥姥家,不一会儿,他给姥姥送来了煤气罐,姥姥不让他走,非让他留下来一起吃饭。当时我从姥姥的眼神里也似乎看出点儿苗头来,不过也没太在意。吃完饭他走了,姥姥就开始给我讲他的情况,夸他好。我一听明白了姥姥的意思,便向姥姥询问他的情况,得知他是一个外地人,在呼和浩特市工作,房子是租的。一听房子是租的,我的心里就没有一点儿意思了。我爸妈当年结婚时就什么都没有,我不想再重复爸妈的生活,所以不管大小新旧,我想有自己的房子。当时那个男的挺喜欢我的,就因为没有房子我拒绝了他,所以现在想起来觉得对不住他。后来,我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我们是自由恋爱,相处了半年就开始谈婚论嫁了。1992年12月25日,我们俩结婚了,他父母给我们买了一套将近60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家具也挺全,我当时很高兴。后来有了孩子以后,我们又换了现在这个大房子。”

  在这之前,新人结婚大多是把老房子用石灰粉刷一遍,有的房屋墙壁太破,就用废报纸或者白纸糊上,再贴上用手工剪成的大红“囍”字,门上贴上婚庆对联。另外,那时候市场上既没有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各种家用电器,也很少有成套家具,新人结婚只能买回木料请木匠制作家具,家庭特别困难的就请油漆工把旧家具重新油一遍,条件稍好的在新房里摆上缝纫机和收音机,条件特别好的才能买得起黑白电视机。

稿源: 北方新报  编辑: 马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