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童年的记忆 正文
我们的“婚礼”也在变迁
内蒙古新闻网  08-10-30 11:1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婚庆礼仪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婚礼出现了主持人和婚礼摄像,那时候还是大盘录像带,必须用影碟机才能播放,而且录像带影像质量比较差,容易受潮不宜长期保存。现在新人结婚,摄像机是必不可少的。从迎亲开始到将新娘迎进新房,再到婚礼现场以及宴席过程,全程跟踪拍摄,然后将影像刻录成光盘,这样的影像效果和保存时间都远远超过了录像带。

  王尔恩是呼和浩特市从事婚庆礼仪工作比较早的一位。他从1996年开始从事婚庆礼仪工作,对呼和浩特市婚庆礼仪发展史了解得比较透彻。王尔恩说:“以前,一般人是根本买不起摄像机的,只有个别单位用于工作才会有摄像机,比如像电视台、广告公司或者电教室等。如果认识这方面的人,在自己结婚或者亲戚朋友结婚时才能用上摄像机,没有这层关系,即使花钱也找不上一台摄像机。当时婚礼上只要有乐队和摄像,参加婚礼的人就会多一些,因为大家都觉得很稀罕。”

  据介绍,那个时候结婚找摄像和乐队需要花费700元左右,在当年这已经算是很奢侈的婚礼了。王尔恩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我发现单纯的摄像和乐队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因此,婚庆礼仪策划公司应运而生。这类公司是以策划高端婚礼为主,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策划有个性的婚礼。从普通摄像到现在的个性婚礼,想想这些年变化真是翻天覆地。不论从音乐上还是婚礼上用的道具,都能体现出时代的变迁。”王尔恩说,现在策划一次婚礼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

  礼钱从5元到100元

  “从简朴到奢华,从单一到个性,婚礼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不仅婚前筹备的嫁妆丰富了,就连结婚的方式也越来越个性化了,有些年轻人还去旅游结婚等,这些要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哪有可能呢?所以说,婚礼的点滴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这30年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经济更加繁荣,时代发展更快,也促进了社会进步。”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阿尔泰说。

     提起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变化,阿尔泰感慨万分:“记得我年轻时参加别人的婚礼,答礼最多的才5块钱,有的人给的礼钱还是一角一角凑起来的。现在,答一次礼得多少钱?最少也得100元,有些人还觉得100元都拿不出去。”(郝佳丽、孙慧)

稿源: 北方新报  编辑: 马静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