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里市作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而闻名遐迩,这缘于一条铁路的修建而诞生的城市,其百年的历史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党的重要历史时期承担了光荣而艰巨的使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同祖国各地一样,满洲里市彻底抖落了封闭的羁绊,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晋满进口汽配修理公司董事长段耀武高兴地说:“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能够开始赚钱,是满洲里的对外开放给了我们发展的机遇。”晋商段耀武第一次踏上满洲里这片土地是1986年。他和二儿子段建清推销减震器赚了4000元。1992年,我国开放沿边地区,满洲里驶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段耀武抓住机遇,做起汽车配件和修理生意并成立了晋满进口汽配修理公司,这年年底公司盈利13万元。1993年公司盈利50万。2002年,满洲里市政府邀请段耀武作为汽配龙头企业代表,开发建设满洲里市汽配一条街。到2007年,他的汽配公司已从最初的1家发展到40多家,段氏集团的汽车配件出口额达1个多亿,占有满洲里市四分之三的汽配市场。逐页翻看晋商段耀武和他的公司发展历史,我们真的眼睁睁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力量。从白手起家到身家过亿,这一巨大差距,就发生在满洲里改革开放之后的30年。
1984年满洲里被国家批为乙级开放城市,85年为甲级开放城市,1988年被国家设立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试验区,1992年又被辟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满洲里市委、市政府抓住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强同俄罗斯和蒙古国地方政府的交往,并着力于口岸通关环境的改善和通关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口岸经济的快速发展。
短短几年内,从口岸过货不足500万吨,到突破1000万吨、2000万吨。2007年,满洲里口岸过货量达2402万吨,是1988年的10倍,年均增长13.5%。满洲里一跃而成为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这个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陆路运输任务欧亚大陆桥头堡,目前,各大宾馆、饭店常年入住率都在90%以上,每天在满洲里生活、工作、旅游的俄蒙客商达1万多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满洲里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口岸建设的结果。特别是近年来,满洲里市不断加大对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口岸体系及一定规模的换装、通关能力。
公路口岸封闭区扩大至117万平方米,通过能力提高到350万吨;滨州铁路海满复线的投入使用使铁路口岸年通过能力超过3000万吨;满洲里机场级别达到4D级,旅客年吞吐能力100万人次,货物航空港正在争取中。
便利的口岸运输系统为扩大进出口贸易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满洲里市正在全面建设发展中的"互市贸易区"和"经济合作区",加强口岸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工园区建设,推进了能源重化工基地、进口资源加工园区二期和产业园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互贸区电子园区。目前,口岸新国际货场已破土动工,铁路物流中心、大唐集团煤炭散装货场、莫斯科伊利托集团汽车专业货场、中石油化工品专业货场建设正在有序推进。这也为满洲里市口岸特色经济的发展和功能的完善提供了极佳的施展舞台。
自1992年被国务院辟为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以来的十五年间,满洲里口岸共疏运进出口物资1.43亿吨,上缴关税、代征税360多亿元,其中2007年过货2402万吨,上缴国家关税、代征税79.1亿元,市级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大关,满洲里口岸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被国家确定为大通关的试点口岸,并与深圳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的两大口岸。就像一个健步如飞的青年,满洲里跃进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今日的满洲里正以中国改革的缩影、向北开放的窗口、亚欧陆桥的枢纽的崭新形象屹立于祖国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