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遍了巴林左旗大地。30年风雨兼程,巴林左旗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30年的奋斗,艰难曲折,30年的发展,硕果累累。30年里,该旗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该旗发生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73亿元,比1978年增91.38倍,年均递增16.1%;全旗农业总产值16.47亿元,比1978年增加17.02倍,年均递增9.9%;工业总产值50亿元,比1978年增23.9倍,年均递增11.4%;财政收入42186亿元,比1978年增加244.7倍,年均递增2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45亿元,比1978年增779.5倍,年均递增24.9%;农民人均纯收入3793元,比1985年增长73.3倍,年均递增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万元,比1978年增34.6倍,年均递增13.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主要农产品产量成倍增加。2007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226275吨,比1978年增加158030吨,增长131.5%,平均亩产196公斤,比1978年增长199.2%;;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2007年,该旗有涉农企业4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各类优质农产品基地19个,其中种植基地11个,畜禽基地6个,农业基础条件不断改善。随着农业不断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2007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54万千瓦,比1978年增加16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溉动力机械24.5千瓦,农村用电量6884万千瓦小时,用电村占全部村数的100%,实现了村村通电,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支柱优势日趋凸显
改革开放前夕,该旗工业经济还相当薄弱,产品种类少、质量低,1978年工业总产值仅------万元,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改革开放后,该旗委、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十五”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强旗”战略,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依托该旗工业园区,全方位开展招商引资,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白音诺尔铅锌矿、红岭铅锌矿、宝莹矿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工业企业正在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作用。2007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8户,从业人员2万人;全部工业总产值46.65亿元,比1978年增22.3倍,年均递增11.2%;全部工业增加值16.53亿元,比1978年增长20.5倍,年均增长9.8%;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20.0%上升到2007年的39.6%吨.。目前,该旗初步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加工、、建材业等为主的“块状经济”。
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商品供给日益丰富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尤其是“十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扩大内需、活跃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持续作用下,该旗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6万元,比1978年增长34.6倍,年均递增13.1%。如今的巴林左旗,一座座具有时代气息和多种服务功能的综合商场不断涌现,连锁超市、专卖店、便利店遍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市场商品琳琅满目,丰富多样,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使广大顾客在购物的同时,享受着现代时尚生活。(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