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煤油灯照明到家用电器样样俱全,百姓身边的变化折射出发展的变迁。11月1日,记者走访了3个人,听到3个和电有关的故事。
对过去没电的日子,敖汉旗四道湾子镇桑木沟农民张瑞芳至今难忘。老张是个民间皮影艺人,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他家里点的是煤油灯。为了省灯油,他在卧室与厨房间的墙上挖一个洞,两屋共用一盏灯。外出演皮影戏,老张靠的也是煤油灯,为了增加亮度,他给煤油灯加装了5条灯捻。一场影戏下来,满脸都是黑油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敖汉旗农村通了电,可一到用电高峰,电压经常不足。荷也勿苏嘎查牧民于艳文说,每年一过年,各家屋里屋外都安上了电灯,可变压器带不动,灯暗得像蜡烛。为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她还专门给电视机装了个升压器。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赤峰市电网的改造升级,她家的电压开始正常了。如今,她家电视、音响、空调、电脑、热水器一应俱全,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工龄整30年的电力工程师刘红生,亲历了改革开放30年电业的发展历程,光高压开关他就用过很多类型。从多油开关到少油开关、真空开关,再从六氟化硫开关到六氟化硫全密封组合电器,开关的“变脸”折射出科技兴网的铿镪步伐。如今,赤峰市的电网比30年前“长大”了1倍,输电线路总长达到5500多公里。30年间,全市年售电量由3.095亿千瓦时增到了51亿千瓦时,现在2天的售电量相当于过去1个月的售电量。(徐永升、吴玉梅、岳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