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改革·发展 正文
30年:内蒙古居民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
内蒙古新闻网  08-11-05 16:41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

  今年夏天,家住赤峰市松山区的杜子鹏夫妇俩到云南和海南转了一圈。“以前的日子都是围着吃穿用行转,现在就算是要吃也得吃"绿色",儿子家装修也要装什么绿色健康舒适。”杜子鹏笑着说,这几年他们老两口在娱乐性、文化性支出越来越多了,经常会旅游、看电影、健健身,一年下来要花个万八千元呢。他用自己的退休金和子女们给的钱买了很多东西,摄像机、照相机等器械他都能很熟练地操练了。

  杜子鹏回忆说,改革开放最初那几年文化生活仍然很单调,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已经很知足了,很少有人舍得花3毛钱买张电影票看场电影。“如果有人能看上西方国家的"内部片",不仅是文化艺术的享受,更是身份的象征。”

  老人的小儿媳妇覃鹃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在一家报社工作。她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跟着朋友到歌厅唱歌,而花上五六十元到电影院看一部“大片”更是成了家常便饭,甚至还会花高价淘一张偶像的演唱会门票。

  覃鹃说,上世纪90代中期健美操等运动项目还只是受年轻人青睐,如今为了追求健康和时尚,很多中老年人都开始健身了,最近婆婆还跟她一起报名参加了健身俱乐部。

  “十年前,家里还没有太多的闲钱,我和老公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来工作。现在节假日我俩一般都会选择旅游,哪怕待在家里,也想着法子让自己放松。”覃鹃说,除了日常娱乐性开支外,学习性消费也成了她家的一大部分开支。为了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她每年都会给自己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她有时要在书店逗留一个下午,还会参加一些专业课程的培训。

  从“忍气吞声”到“尊严有价”

  最近,在内蒙古慧聪律师事务所工作的张献华因某饭店没有按照预订提供菜肴而向工商部门投诉,一旁的老母亲则觉得没有必要这样“斤斤计较”。她说:“想起早些年,我们买东西都很少有人想到看产品合格证书、保质期,即使有问题也会忍着,偶尔才会找管理人员"评评理"。”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张丹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