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正文
改革开放让草原变了样
内蒙古新闻网  08-11-10 10:43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萨如拉塔拉嘎查蒙古族女牧民珠 拉

  我是生活在内蒙古苏尼特草原深处的一位蒙古族牧民。30年来,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草原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世代过着游牧生活的我们带来了希望。如今,草原的路宽了,电通了,我家也从最初破旧的蒙古包搬进了宽敞的楼房,草原上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了。

  改革开放初期,和所有的草原牧民一样,我家的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所在的嘎查在自治区率先实行了草畜双承包责任制,把以前公社的牲畜折价承包给牧民,激发了牧民投入生产的积极性。1984年我家主动承包了565头(只)牛羊,到1989年牲畜增长到1100多头,我家的人均收入从1979年的310元提高到1989年的8200元,我也被评为国家和自治区的“三八”红旗手。

  手头有了钱,我便想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我嫁到这片草原时,住的是一座年久失修、四处透风的蒙古包,冬夜睡在里面,稍有不慎就会冻坏耳朵、鼻子。上世纪80年代我和草原上很多逐渐富裕起来的牧民一样盖起了三间砖瓦房,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温暖的家。1992年,我家又在草原上建起两层小楼,像城里人一样住进舒适的楼房。在我家水电暖齐备的小楼里,电视、电话、冰箱、热水器等一应俱全。

  以前我们蒙古族人不喜欢经商做买卖,也没有条件做买卖。改革开放后,很多蒙古族牧民改变了以前的传统观念,在放牧之余开始经商赚钱。他们有的人在草原上办起旅游点,有的人专门加工奶制品卖到城镇,还有的人进城开起蒙餐饭馆。

  靠天养畜、追求牲畜头数是我们蒙古族传统的养畜方式,但草场的过度放牧,让草原越来越退化。从2001年起,我们这里实施了“休牧”制度,每年的4—6月牲畜圈养,让草场“休息”。为保护草场和提高放牧的效益,我家也改变了散养的放牧方式,修建牲畜暖棚,提高畜群的抗灾能力,还改变传统的接羔方式,接起了冬羔和早春羔。这样一来,现在我家1万多亩草场上放养的牲畜数量不及以前的一半,但收入增加了一倍,这两年每年的牧业纯收入都超过10万元。

  现在牧区人民的生活好了,流行到城镇上买房住。我也跟随潮流,在旗政府所在地购置了一套住房,把牛羊交给孩子们,进城安度晚年。(贺勇整理)

稿源: 人民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