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不断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本文以统计图表和统计数字,集中展示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来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旅游、人民生活、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取得的长足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运输条件、运输能力、运输规模显著提高。贯穿东西的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我区公路总里程37535公里。到2007年末,我区公路线路里程已达到138610公里,增长2.7倍,年平均增幅4.6%。等级公路90823公里,占总里程的65.5%,等外公路47787公里,占总里程的34.5%。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1768公里,一级公路2836公里,二级公路10778公里。
贯穿东西的铁路基本建成。1978年,我区铁路线路里程3803公里。到2007年末,我区铁路线路里程达到9580公里,增长1.5倍,年平均增幅3.2%。铁路线路里程在全国各省区市中是最长的,占全国铁路线路总长度的12.3%。曾经一度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得到明显缓解。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一系列陆路口岸的国际道路运输日益活跃。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导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输量成倍增长。2007年,内蒙古货运量102907万吨,是1978年的12.5倍,年平均增长9.1%。其中,铁路货运量29605万吨,是1978年的7.7倍,年平均增长7.3%;公路货运量73300万吨,是1978年的16.8倍,年平均增长10.2%。到2007年,航空货运量由1980年的0.05万吨增加到1.79万吨,增长了近35倍,年平均增长14.2%。交通运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运输能力和运输规模显著提高,运输结构得到不断优化。

2007年,全区公路、铁路运输服务和保障工作实现稳步推进。公路全社会客运量35039万人次,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20倍,年平均增长11.1%,占客运量的比重由1978年的48.8%上升到2007年的90.4%;铁路客运量3489万人,比1978年翻了一番,年平均增长2.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乘飞机出行的人数不断增加。航空客运量由1980年的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53万人,增长了60多倍,年平均增长16.6%。
畜产品是城乡居民不可或缺的农副产品,以猪牛羊肉为主的畜牧业是我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传统产业。2007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06.46万吨,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4位,比1978年增长8.9倍,其中猪牛羊肉181.74万吨,比1978年增长7.7倍。目前,我区已经形成一大批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以草原兴发、塞飞亚、小肥羊、科尔沁、小尾羊为代表的肉类产品加工业和餐饮连锁企业遍及大江南北。奶类产量由1990年的39.6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24.66万吨,增长了22.3倍,占全国奶类总产量的25.4%。其中牛奶产量由1990年的36.95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909.3万吨,增长23.6倍,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25.8%。奶类和牛奶总量均稳居全国第1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来,全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支柱行业支撑作用加大。全区农畜产品加工、能源、冶金、化工等优势产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99万吨上升到1040.3万吨,居全国第15位,西部第2位。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表明,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作为信息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邮电通信业,联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是不可或缺的具有先导意义的重要基础性产业。2007年内蒙古邮电业实现业务总量364.36亿元,是1978年业务总量的485.8倍,年均增幅达23.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353.3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1.03亿元。

改革开放使内蒙古的教育事业跃上了历史发展的快车道。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了“两基”达标,社会事业发展推进了民族教育的均衡发展,确立了民族中小学公办和“两免一补”等政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了民族教育的社会适应性,信息化建设提高了民族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普通高等学校由1978年的9所增加到2007年的36所,相应在校学生数由1978年的1.2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8.41万人,年均增长11.3%。
到2007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到681.10亿元,增加值为411.8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7%,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8%。到2007年底,全区建筑业企业734家,建筑业企业从业人员38.62万人。在2003~2007年的5年里,内蒙古共有2项工程获得国家鲁班奖,9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在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旅游经营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需求日渐旺盛的条件下,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增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入境旅游人数由1980年的0.98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149.45万人次,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29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由1985年的198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54500万美元。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推动了下岗再就业,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了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卫生部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有效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发生,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积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不断完善法制监督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卫生事业得到了稳步发展,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保障各族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07年底,全区卫生机构总数7853个,是1978年的1.96倍。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3.3个;全区医疗机构床位73830张,是1978年的2.95倍,每万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30.76张;卫生机构人员126155人,是1978年的1.68倍,每万人口医生数20人。(来源:内蒙古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