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我与改革开放30年 正文
草原之夜亮起来
内蒙古新闻网  08-11-25 16:50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11月9日,太阳即将落山,我们从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大草原出发,翻山越岭,透过车窗清晰可见草原深处山沟里的点点灯光。“这就是我们旗2006年10月最后一个通电的村庄———红山子乡河夹心村。”一同采访的克什克腾旗农电局负责人对我们说。

  “这山沟沟儿能通上电,我这心里别提多亮堂了,现在外面发生了什么俺全知道。过去没有电的时候,这些可是不敢想。活了这把年纪,眼瞅着日子越过越红火,这辈子也算有福气喽!”年尽八旬的老牧民福祥刚把我们迎进屋,指着电视里正播出的新闻联播喜笑颜开。

  “户户通电”工程让赤峰市塞外草原深处的灯真正亮了起来。

  建电,新农村农牧民的期盼

  2006年5月16日,赤峰市“户户通电”工程战役打响了。“我们要举全局之力,把‘户户通电’工程真正建成使农牧民群众得利益的‘惠民工程’,让‘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战略,在这场艰苦的战斗中得到具体实践。”赤峰市农电局局长白建伟的话,掷地有声。

  说到做到,经过全市农电系统广大职工的努力,全市最偏僻的301个自然村、17301人告别油灯粪火。

  棵棵杆塔,条条银线,座座变电站,记录着建设者艰辛的足迹!

  “无电户散落在高山边缘、大漠深处,施工中,大型机械派不上用场。上百公里的沙带地区,运料的四轮车在沙窝子里一点一点地向前挪是司空见惯的”。巴林右旗农电局一线电工马占龙满脸憨笑着说。

  “为了圆上我们早日通电的梦,他们顶着7月似火的太阳,人拉肩扛,吃了好多苦啊!”阿鲁科尔沁旗巴彦查干嘎查53岁的农民护林员巴雅尔动情地说。

  就是这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大局、特别讲奉献”的电力铁军,让一条条银线横穿沙漠、跨越深山,照亮了草原牧民的欢颜。

  通电,让农牧民的生活亮起来

  电通了,电灯亮了,电视响了,草原上一个个小山村沸腾起来了。巴林左旗乌兰达坝新浩特嘎查78岁的蒙古族老人巴满眼闪着泪花:“是党的政策好,为我们这山沟沟带来了光明。”

  “通电了,我再也不用在煤油灯下写作业了。”松山区神仙沟村三年级小姑娘林爽蹦跳着说。

  敖汉旗敖音勿苏村王振江等10多户农民,长年居住在沙窝子里。他们绿化了万亩荒沙,治服了桀骜不驯的沙漠,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防治荒漠化的一面旗帜,却没有能力拉上一条带来光明的农电线路,屋里的家用电器是晶体管收音机和手电筒。“现如今通电了,我们这几家都买了彩电,安了电话,用上了手机。瞧,今年我家还买了台电动三轮车,不通电哪儿敢想啊!”王振江笑逐颜开。

  敖汉旗萨力巴乡白土营子村白马石沟东有11户农牧民。13年前有位姑娘曾嫁到这里,新婚之夜用风力发电机勉强支撑着看电视,影像时有时无,新娘第二天大清早就说什么也不呆了,硬是逼着丈夫搬出了山沟。有电啦,他们要用电点亮自己的生活。“俺也彻底告别了拉了几十年的风匣喽。”该村65岁的王风兰老大妈快人快语。

  保电,救了农民责任田“去年夏季干旱,我家后洼的麦子和玉米用机井抽出的水救活了。要不是地边安了变电站,这事儿哪敢想啊!”正在冬汇地的松山区大庙镇小红花沟村村民庞利华一脸感激。松山区农电局职工去年连续数日顶着高温,完成了一个水库的农电排灌配变及线路设施整改安装工作,让新通上电的2个村庄440亩庄稼喝上了“救命水”。

  巴林右旗索博日嘎镇合硕满汗嘎查第一独贵龙距离大板镇约110公里,地处偏僻,一直未能通电。“现在我们有了电,不但结束了游牧生活,生产也发展了,户户都有六七十只羊,三四十头牛。”牧民白音笑着说。

  在克什克腾旗红山子乡红松村,有经济头脑的村民李友军去年就办起了旅游点。他高兴地说:“通电后,家家户户发展旅游富裕起来。以前,1只羊只能卖200多元钱,现在在旅游点出售,1只烤全羊也卖个千八百的。”

  敖汉旗敖润苏莫苏木二道梁子村牧民杨振清说:“自从有了电,我建起2栋温室大棚,这两年每年都收入2万多元。”作者:范树清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