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 改革开放30年 > 体验改革·见证开放 正文
呼包鄂改革开放30年:发挥优势跨越发展
内蒙古新闻网  08-11-26 09:37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走过了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时,认真总结自治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宝贵经验,展示内蒙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和奋斗目标,开创内蒙古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总体部署,自治区成立了“内蒙古改革开放30年发展回顾调研组”,对12个盟市、10个旗县(市、区)、12个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园区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道路进行调研。

  30年来,这些地区和单位,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勇于开拓进取,努力挖掘发展潜力,创造新的发展优势,走出了各具特色的成功发展之路,对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来,呼包鄂三市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三化”进程加快推进,经济实力、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呼和浩特正在加快打造现代化首府城市;包头作为国家“一五”时期的老工业基地,正在以崭新活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鄂尔多斯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能源化工基地。呼包鄂地区的崛起,是三市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结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展示了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生命力,为内蒙古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

  呼包鄂三市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跨越。1978年,呼包鄂三市经济总量均很小,生产总值分别只有5.4亿元、9.5亿元和3.46亿元,合计只占全区的32%。2007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均超千亿,合计达到3527亿元,以占全区20%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区53%的经济总量,其中,呼包鄂三市分别比1978年增长46倍、35倍和62倍。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7000美元,接近珠三角城市群的水平,其中鄂尔多斯市突破10000美元,达到沿海发达城市水平。三市城镇化率超过60%,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财政收入达到518.9亿元,占全区的51%,是1978年的162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三市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2001年的7.9:46.0:46.1调整为2007年的4.4:48.4:47.2,二、三次产业比重继续扩大。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258.81亿元,占全区的53%,能源、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的70%。

  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呼和浩特市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包头市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工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2%以下;鄂尔多斯市部分旗区已开始推行12年免费义务教育。三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00元,接近沿海发达地区水平,与1980年相比,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1倍、36倍和51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42倍、31倍和28倍。三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到28.4平方米、28.4平方米和25.6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2.9平方米、28.0平方米和27.5平方米。

  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01—2007年,三市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均高于20%,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到自治区的一半以上。

  在呼包鄂三市又好又快发展的拉动下,自治区自2002年起,经济增长速度连续6年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全国第24位上升至2007年的第16位。在全区经济总量前10位的旗县(市、区)中,呼包鄂占9个;全区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23个旗县(市、区)中,呼包鄂占15个;全区工业10强旗县(市、区)中,呼包鄂占8个。

  呼包鄂三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呼包鄂三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发挥各自优势,着力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和形成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树立在全国发展大格局中谋划区域发展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将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地区优势相结合的发展新路子。三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要求,坚持服从大局、服务全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以大项目、大产业、大基地为龙头,积极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呼和浩特市实施“奶业兴市”战略,大力推进以乳业为核心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牧业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水平。2007年,第一产业中畜牧业产值占63.0%,奶牛存栏达80万头,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奶牛基地,获得“中国乳都”的称号。伊利、蒙牛两大集团销售收入分别超过200亿元,进入了世界乳业10强行列。

  包头市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以打造中西部地区经济强市为目标,依靠技术创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打造钢铁、铝业、装备制造、电力、稀土、煤化工等六大主导产业,提升工业经济的支撑带动能力。2007年,优势特色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

  鄂尔多斯市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引进建设了世界上第一条煤直接液化、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年产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大化肥、13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年产300万吨煤制二甲醚生产线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项目。鄂尔多斯市还加大煤炭基地建设力度,煤炭年产量由2000年的2679万吨增加到2亿吨,成为全国首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

  树立科学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理念,走出了一条产业集中、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的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新路子。三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资源消耗小、转化增值高、循环利用好的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理性推进工业化,呈现出规模化、集群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态势。

  呼和浩特市发挥自身综合优势,促进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的协调融合,着力构筑三大优势产业体系。一是以乳业为核心,包括肉羊、薯业、蔬菜业在内的现代农牧业体系;二是以高科技、高附加值为特征的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硅产业在内的新型工业体系;三是以金融、物流、旅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8亿元,占自治区的比重达28.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5.7%,成为三次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包头市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加大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力度,提高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依托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个自治区级开发区,建设了稀土、铝业、特种钢、装备制造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中区和项目基地。2007年,105个入园项目完成投资320亿元,占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78%;重点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0%。

  由于历史原因,鄂尔多斯市形成了一批“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近几年来,鄂尔多斯市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截至2007年,全市淘汰“三高”企业近2000户,产能3613万吨。与此同时,按照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六个高”的总体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率。地方煤矿由1300多座压缩到267座,采掘机械化率由不足10%提高到65%以上,回采率由不足30%提高到75%以上。坚持推动资源深度开发、提高资源附加值的原则,努力提升资源开发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形成煤—电、煤—焦、煤—油、煤—肥、煤—醇和天然气—甲醇等多条产业链。同时,大力发展羊绒服饰、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等非矿产资源产业,形成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树立科学的城市建设发展理念,突出前瞻性、高标准、人性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三市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需求出发,科学定位,突出特色,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呼和浩特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现代化城市,大力提升城市品位。一是通过区划调整,推动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建成区面积由2001年的83平方公里扩大到159平方公里。二是通过持续大力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历史欠账问题,提高了城市承载力。近七年来,城市建设累计投入711亿元,建成了一批关系长远、造福民生的重大设施。三是通过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新市区建设,使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近三年来,已有10万多棚户区居民和3万多“城中村”农民搬入了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

  包头市的城市建设得益于一个好的规划。早在上世纪50年代,包头市就形成了一个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具有组团式、带状、多中心布局等特点,为形成包头独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近年来,包头市又提出建成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特色鲜明、宜人居住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注重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结合,获得了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殊荣。

  鄂尔多斯市树立了与世界城市建设接轨的先进理念,以创业宜居为宗旨,坚持“规划建设新区与旧城改造相结合,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结合”,在旧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工程,增加绿地,增加公共活动场所,减少污染,减少危房;在城市建设方面,注重从地域、民族和文化特点出发,增强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初步形成了以东胜、康巴什、阿镇“一市两区、三个组团”为核心区,以旗府所在地镇和沿河沿边产业重镇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新格局。

  树立科学的要素集聚理念,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走出了一条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新路子。三市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突破和消除体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筑环境“洼地”,打造投资者的热土、创业者的乐园。

  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不断推进所有制改革,激发经济活力。呼和浩特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到60%;包头市国有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达到54:46,非公有制经济已接近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两市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吸引各类投资。呼和浩特市近七年吸引外来投资高达2100亿元,包头市“十五”期间的外商投资额比“九五”期间增长4.7倍。两市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上,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推动文化旅游、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和会展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呼和浩特市打造历史文化名城、草原都市等“城市名片”,引进和培育有实力、有影响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创建了具有领先水平的区域经济服务中心;包头市的包商银行成为自治区首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经营。

  鄂尔多斯市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积极与神华、中石油等中央大企业合作,利用大企业形成的平台和载体,聚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高端生产要素,先后建立了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自治区特色产业人才基地,吸纳区内外高校毕业生2万多人,实现了生产要素从低端向高端、从要素流出区向要素流入区的跨越。

  坚持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致力于建立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走出了一条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路子。三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社会事业投入大幅增加,文教卫生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

  呼和浩特市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近三年累计落实义务教育保障经费1.79亿元。加大农牧民生活保障投入,在自治区率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人数达7.55万人;建立“城中村”改造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5万失地农民加入社会养老保险;近五年累计投入2亿元,改善了16.5万名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包头市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市与旗县区两级财政补贴的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75%。目前,全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达到1100元,城镇居民实现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月280元。鄂尔多斯市“十五”以来,用于改善民生的资金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近五年累计解决15.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城镇和农牧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了55%和117%,基本建成了市旗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树立科学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理念,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路子。三市通过变革生产方式、转移农牧业人口、企业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业生产发展和农牧民生活改善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有效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

  呼和浩特市针对煤烟型污染严重的状况,通过实施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使全市环境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北方十五个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包头市加大生态治理和环境建设力度,大青山南坡绿化、沿黄湿地保护、山北地区草原生态保护等生态工程和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明显,已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鄂尔多斯市生态原本比较脆弱,2000年以来,全力组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工程,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0.07%。通过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全面推行禁牧休牧和轮牧,变“靠天养畜”为标准化舍饲养殖,变“广种薄收”为集约化播种,走上了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路子。大力调整人口和生产力布局,坚持不懈地推进人口转移,7年来累计转移农牧民40多万人。制定出台了农村牧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发展规划,在优化开发区集中发展现代农牧业;在禁止开发区启动4.4万平方公里不种不养的生态自然恢复区,通过人的主动退出,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和平衡。通过大力发展林沙等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扶持和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和农牧民致富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草畜林产业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稿源: 内蒙古日报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