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呼和浩特市投资科科长赵勇富忙的不可开交,本周二在接受《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时数次被电话和前来办事的人打断。
11月23日,也就是距国家发改委10日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分配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额度已过去了将近两周的时间,一位来自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改委的工作人员和来自通辽市政府的官员在北京三里河附近的如家快捷宾馆相遇。
相对于国家发改委门前的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来讲,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多少显得冷清了些。但北方周末记者在自治区发改委门前看到,仍有挂着蒙k、蒙G或蒙H牌照的车子往来穿梭在这里,一些操着各种口语普通话的各盟市发改委的官员门可以自由进出于自治区发改委各个处室,业内称此为:“对口衔接”
自治区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徐义告诉记者,主要领导多数在北京或其他地方,主要的当然是忙项目投资的事,“现在各盟市发改委也都正筛选加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材料,以便多争取些项目”11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徐义接受北方周末报记者采访时说。据他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目前争取到的投资达24亿多,一些地方的对口项目还在争取,至于项目、规模、如何布局,因为自治区政府还没有最后确定,不便对外透露。也就是说,内蒙古自治区在头一轮的1000亿元的蛋糕分割中分到了一杯羹,“但不多”徐副处长说这也应征了本报记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在一些项目上,西部省份申请不占优势。
各地项目攻坚已到最后关头
全国各省市发改委官员的云集三里河(国家发改委所在地),加上媒体的造势,把这个冬天搅的火热。而新增1000亿元投资也成了各地政府最热的话题。
“新增1000亿中央投资额度将在‘10天内敲定,50天里花完’;各省市项目攻坚已到最后关头。”按照中央的部署,这1000亿元将会在12月底之前,投入到各个具体的项目当中去,换句话说,争取到项目的单位将会在50天的时间里,花掉这1000亿元,平均每天是20亿元,这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争分夺秒的战役,是一场容不得有任何一点犹疑的“急行军”,11月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提出了加快交通基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在内约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个刺激计划后来被称为“国十条”紧接着1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工作会议,决定中央将新增投资1000亿元,而这些投资大部分计划在今年的11月底下达,具体项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安排;12日国务院再次召开常务会议,温家宝总理为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中央在这个冬日的紧锣密鼓的部署,更激发了全国各地积压已久的投资热望,一周之内,“国十条”的效应呈几何级数放大。这似乎成了各地政府的投资数字比赛,11月12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广东、河南等省份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一系列落地举措。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约为1比3的比例,未来两年总共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中,中央财政出资约为1万亿元,其余的为地方政府及社会投资。由此各地政府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蓝图。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数据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已逾10万亿元。
不甘示弱的内蒙古自然不会失去这一千载良机记者从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为积极对接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决定投入18000亿元,从加强农牧业、生态、水利、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努力拉动内需,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虽然西部省份申请不占优势。越是不占优势,才越得主动争取才行,不过主要的还是根据我区的实际申报项目,符合要求的人家自然就审批了也不在于你怎么‘跑’”,自治区发改委投资处一位刚进京申报项目回来的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
自治区各盟市的行动在“国十条”出台几天后就已经纷纷行动。
呼和浩特市发改委的各个部门这几天可谓夜以继日,他们在做细化的工作。
“中央1000亿元的投资对我们呼和浩特来说吸引力当然是巨大的,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是前期的储备项目的细化,以期成为成熟项目,同时完善项目的可行性报告,这些工作的完善有利于配合自治区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顺利地争取并及时地审批回我们急需开工的项目。”
赵科长告诉记者,呼和浩特市近年用于建设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综合整治等10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超过700亿元,今年9月6日,作为民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的呼和浩特投资贸易洽谈会,共签约项目25个,引进国内外资金157.09亿元。其中国内项目16项,引进资金93.65亿元;外资项目9项,引进外资共9.33亿元美金。从项目类型看,工业项目20项,占总项目数的74%。这些项目都有待于上级的审批,
由于上报的项目面比较广,有的按规划报的有的是单列的,所以具体数目还没有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