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东胜,经济落后,生态恶化,是典型的贫困地区,许多东胜人设法迁居他乡。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东胜区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发展自我,经历了以农牧业为主,到以实现工业化为主,再到以发展城市为主的奋斗之路。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发扬敢为人先精神,坚持抓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并举,坚持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互动,走出了一条符合东胜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
一、东胜区发展的主要成绩
——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居前列。2008年,东胜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90亿元,财政收入预计完成75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866.7倍和1453.5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5.3%和2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22500元,是1984年的42.1倍,年均增长16.9%。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7600元,是1978年的51.7倍,年均增长14.1%。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0亿元,是1978年的2482.3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22.7∶43.9∶33.4调整为目前的0.1∶40.3∶59.6。在煤炭、绒纺、建材、林沙、煤化工、电力等行业形成一批支柱企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0户,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0%。第三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超过了70%。地区综合实力稳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市区首位,位于全国百强县前列。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规划从零起步,控制性规划覆盖面达到100%。城区面积由1978年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67平方公里。城市供水管线延伸300余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3万吨,市区集中供热面积1057万平方米,市区道路总里程达424公里,城市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平方米、10平方米和2平方米增加到20.2平方米、34.7平方米和35平方米,拥有城市大型休闲活动场所20余处。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经济工作坚持以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人口转移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农业生产稳步提高,农业人口逐年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8900万元,是1978年的12.5倍。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为6%。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28%和85%,分别比1978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和70个百分点。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十五”以来,教育累计投入20多亿元,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25所,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近1200名,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水平。普及了农村12年义务教育,全部落实了“两免一补”政策。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参合率达到90%。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近6000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近4万个。将失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保,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低收入家庭的住房保障水平,开工建设廉租房1万平方米,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
今天的东胜区,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自治区101个旗县市区前列,并获得了“中国西部投资环境最佳区”、“全国平安畅通县”、“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一系列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