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工业化初期进入中期,积极实施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改革开放30年来,内蒙古工业经济从小到大迅速崛起,新型工业化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五大历史性跨越”。
一是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到中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内蒙古全部工业经济总量从1978年21.84亿元增加到2007年2742.7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上升至第17位,占国民经济比重从1978年37.6%提高到2007年45%。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乳制品、液态乳、羊绒衫、稀土化合物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原煤产量由1978年0.22亿吨增至2007年3.54亿吨,从全国第10位上升到全国第2位。发电量由1978年37.78亿千瓦小时增至2007年1931.9亿千瓦小时,从全国第25位上升至全国第4位。
二是实现了由低速增长期到持续快速高增长期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1978年以来,内蒙古工业经济经历了缓慢增长期(1978-1990年)、平稳上升期(1991-2001年)和快速发展期(2002-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从2002年到2006年连续4年增速居全国第1位,2007年仅次于海南居全国第2位,2008年以来继续保持全国第1位,被称为“内蒙古现象”。
三是实现了由能源、基础原材料为主的工业结构到构建多元产业体系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内蒙古以积极推动产业多元、产业延伸、产业升级为抓手,逐渐打破了能源、原材料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培育形成了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规划布局了2个亿吨级、4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基地、4个煤化工产业基地和4个冶金有色工业基地。电网建设规模、速度和质量居全国前列,风电装机容量居全国第1位。
四是实现了由量的扩张到提质增量的历史性跨越,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后发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国际国内领先项目。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等主要产业水平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培育形成了27个中国驰名商标、182个内蒙古驰名商标、14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87个内蒙古名牌产品。
五是实现了由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到发展主体日趋多元化的历史性跨越,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初步形成。到200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364户,其中非国有企业占86.5%;13396户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20.2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8.3%。同时, 2002-2007年企业自筹资金和引进资金占自治区全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90%以上,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达到380项、百亿元以上项目有11项。投资逐步转向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记者 戴 宏 通讯员 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