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政务  |  专题  |  民族  |  文化   |  图片  |   教育   |  法制  |  招商  |  能源   |  理财  |   草原社区  |  健康   |  美食  |  笑话  |  汽车  |  精神文明
您当前的位置 :专题 正文
呼伦贝尔:艰辛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内蒙古新闻网  08-12-25 11:44 打印本页 【字体:    [发表评论]
 

  艰辛的历程 辉煌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内蒙古系列分析报告(盟市篇之呼伦贝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创造性的3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经济总量世界排名从1978年第15位到今天跻身国际四强的傲然发展姿态,岿然屹立于世界之林。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呼伦贝尔市(2001年10月25日呼伦贝尔盟正式撤盟建市)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呼伦贝尔市主动融入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得到了国家和自治区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在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开创了呼伦贝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改革开放30年,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7年呼伦贝尔市生产总值突破了500亿元关口,实现500.01亿元,是1978年的58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0%;人均GDP实现18501元,是1978年的45.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完成70.24亿元,是1978年的106.2倍,年均增长16.8%。

  30年来,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呼伦贝尔市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自治区前列,1990年呼伦贝尔市经济总量位居全区第一位;第二阶段为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初期,国家进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和实施“天保工程”政策,使呼伦贝尔市经济增长步伐放缓,经济总量在自治区的排位逐渐下滑至第6位;第三阶段自2002年起,呼伦贝尔市逐渐摆脱困境,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优化经济结构,工业经济、进出口贸易、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2002年至2007年GDP增速实现了两位数高速增长,年均增长15.5%,比前24年平均增速高7.4个百分点,2004年和2005年连续两年实现20%以上增速,2004年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实现了26.4%的高增长。从国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的时间阶段看,呼伦贝尔市“七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7%,“八五”时期GDP年均增长6.5%,“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7.6%,“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5.5%,“十五”时期经济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时期,分别比“七五”时期、“八五”时期、“九五”时期高5.8、9.0和7.9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30年,农牧林渔业飞速发展

  农牧业发展跨上了历史性的新台阶,实现了规模、速度、结构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九五”、“十五”时期是全市农牧业经济高速发展重要时期,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生产硕果累累、牲畜头数迅猛增长,确立了“三农、三牧”在全市各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地位。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下同)达到199.79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增长46.7倍,年均增长15.4%,其中“九五”时期年均增长7.3%,“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5.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值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连续多年超过40%,这个比例不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而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从“十五”初期的2001年起才开始降到30%以内。2007年全市一产增加值123.37亿元,比1978年增长36.3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了24.67%,比1978年减少13.72个百分点。同时,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经济结构得到合理调整。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长期以来,这种生产一直是以追求产量增长为目的,传统的原始数量扩张型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开发与建设,特别是党中央以及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三农三牧”、推进全市“乳肉草”业健康发展措施的制定,全面促进了农牧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使全市的农村牧区经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前10年全市粮食生产始终徘徊在20亿斤左右,2007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0.09亿斤,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6.6%。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在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的比重由1978年的“90.1:3.2:6.7”调整到2007年的“79.2:15.8:5.0”。尤其是“十五”初期全市各地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增加科技投入,开展订单农业,种植绿色、特色经济作物,农作物的品种、结构和质量效益有了明显的改善。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基地和无公害瓜果等各种粮食、经济作物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重要作用。2007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达到1546.43万头(只),比1978年纯增1189.32万头(只),增长3.33倍,年均增长5.18%。2007年全年奶类总产量131.07万吨,比1978年增长38.6倍,年平均增长13.53%;肉类总产量24.66万吨,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长9.2%;禽蛋产量2.87万吨,比1978年增长8.5倍,年均增长8.1%;绵羊毛产量19376吨,山羊绒产量408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6.1倍和187.0倍,年平均增长7.0%和119.8%。

  三、改革开放30年,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30年来,呼伦贝尔工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石油、冶金、化学等行业从无到有,煤炭、电力、森工、机械、建材等行业由小到大,都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已发展到13099家(含个体工业,下同),同口径相比是1978年的15倍,工业总产值达到318.15亿元,是1978年的20倍。呼伦贝尔市工业经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共有工业企业905家,工业总产值为16.27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全市工业生产开始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到1980年底,工业企业发展到1366家,产值达17.77亿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市工业战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广泛推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到1985年底,已有工业企业5666家,产值27.41亿元,比1980年增长54.29%,平均每年以9.06%的速度递增。

  ——“七五”、“八五”时期,呼伦贝尔工业迅速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生产得到长足发展,新型的建材工业、造纸工业不断增加,随着粮食和油料作物的丰收,粮油加工业为呼伦贝尔工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1990年,工业企业发展到9418家,产值41.68亿元,比1985年增长52.06%,平均以每年8.7%的速度递增。1992年以后,受全国工业经济滑坡的滞后影响,呼伦贝尔市工业生产一度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的局面,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定措施、想办法,经过全市各方共同努力,到1995年底,扭转了工业生产下滑的局面。工业企业发展到7011家,产值48.15亿元,比1990年增长15.52%,平均每年以2.93%的速度递增。

  ——“九五”时期,呼伦贝尔市工业经济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除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以外,市场的骤然变化,造成了我们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困难,洪水灾害又给工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面对多重困难,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全力进行工业攻坚,全面推进工业企业的改革、改组、改造,强化企业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果。到2000年底,全市已有工业企业9499家,产值44.0亿元,比1995年下降8.6%。

  ——“十五”时期,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工业经济摆到了头等重要的位置,紧紧抓住入世与国家进行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托呼伦贝尔市实际情况,确立了重点发展工业经济的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初步构建了向资源转换、农畜产品加工、进出口产品加工三大工业口系方向发展的雏形。工业经济总体增长模式实现了由存量盘活向总量扩张的战略性转变。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8497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58.98亿元,比2000年增长1.36倍,平均每年以18.74%的速度递增。

  ——“十一五”时期以来,呼伦贝尔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生态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工业经济的发展更加理性和成熟,工业实力日益雄厚。2007年全市工业企业发展到13099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18.15亿元,比2005年增长1倍,平均每年以41.46%的速度递增。

  2007年,呼伦贝尔市全部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2.76吨标煤,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429.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5%,低于产值增速31.34个百分点,万元产值单耗1.66吨标煤,同比下降23.07%。2007年末综合能源消费量389.65万吨标煤,比2002年增长3.4倍,年均增长28.01%;同口径工业企业万元产值单耗由2002年的7.87吨标煤下降到2007年的4.45吨标煤,同比下降43.46%。

 [1] [2] [3] 下一页
稿源: 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 赵文萃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
内蒙古新闻网站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5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507213
蒙ICP证:05000481 号
新闻热线:0471-4811341